要做出改變,當然有很多工作要做,但不妨先從給兒科醫生漲薪做起,這也是最有誠意、最受歡迎也最有效果的糾偏之舉。
昨日,在廣東省人大代表重點建議辦理情況通報會上,省衛計委透露下一步將上調部分兒童醫療服務項目費用,納入醫保報銷;建立公立醫院薪酬制度,設置兒科崗位獎勵金。
凡是帶過孩子去大醫院看病的父母,恐怕都有個共同的感受:看個病,好難。“看病難”這一痼疾,表現在兒科上尤為突出——醫護人員不足、就診需求大、等待時間長、醫患矛盾高發,病患與醫院皆不堪重負。以至於近年來已有上海、南京等地的醫院,曾實施兒科限號、暫停兒科急診乃至關閉整個兒科。
兒科為何這麼“難”?根源還是在服務供需上的嚴重失衡。壓力大、風險高、收入低,使得兒科醫生緊缺。《2015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統計,目前我國的兒科醫師不到10萬人,卻要服務2.6億0至14歲兒童,平均每2000名兒童只有1名兒科醫生,缺口至少超20萬醫生。要解決兒科醫療服務供需失衡的難題,減少需求是不可能的——全面二孩政策放開後,需求還在進一步擴大,唯一的辦法只能是儘量擴大供給,也就是增加兒科醫生的數量。如何讓兒科醫生多起來?這是一個問題。
漲薪是一個最重要的辦法。廣東省衛計委計劃上調部分兒童醫療服務項目費用,設置兒科崗位獎勵金等措施,主要是從增加兒科醫生薪酬方面,提升這一職業的吸引力。給兒科醫生加薪,理所應當。一方面,從工作重要性上看。當下大部分家庭都將孩子的健康視為頭等大事,而兒童抵抗力相對較弱,又處在生長髮育階段,兒科跟不上,影響的是千千萬萬個家庭,耽誤的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另一方面,從工作強度上看,兒科醫生在各科室中排名靠前。廣東省數據顯示,兒科門急診總量逐年增長,兒科醫師日均擔負診療人次為24.5,遠高於內科醫師(11.3)、外科醫師(6.3)和婦科醫師(11.1)等。對相當一部分兒科醫生而言,準時吃飯基本不可能,甚至不敢喝水,因為沒時間上廁所。《北京晚報》還曾描寫過這樣一個細節:北京兒童醫院一名急診科的醫生説夢話都在喊著:“孩子不行了,快叫主任來!”她的丈夫握著她的手説:“叫了叫了!”她才繼續睡去。這樣的工作強度,拿一份高薪再合理不過。
但現實是,在很多醫院,由於兒科“績效”不高,用藥少、金額少,兒科醫生薪酬還達不到平均水準。由此觀之,無論是按照工作重要程度,還是按照“多勞多得”原則,給兒科醫生漲薪,都應是“最沒有爭議的漲薪”。
而在漲薪之餘,擴大兒科醫生的供給還需多管齊下。比如加大人才培訓力度,儘快恢復和加強兒科專業外,還要採取轉崗培訓等方式,以解燃眉之急。還有做強基層醫療,所謂兒科看病難,主要難在三甲醫院,能否讓社區醫院等基層醫療承擔起為大醫院兒科分流的重任,相當重要。此外,還要鼓勵社會辦醫。眼下,一些高端民營醫院的兒科口碑已不輸給公立醫院,給公眾帶來了更多樣的選擇。這樣的民營醫院還應更多些。
“祖國的花朵”“未來的主人翁”……國家和社會對於兒童的重視不言而喻。但相較之下,守護兒童健康的兒科醫生,卻因為付出與獲得極不相稱,淪為一份招不到人也留不住人的工作,這是很不正常的現象。要做出改變,當然有很多工作要做,但不妨先從給兒科醫生漲薪做起,這也是最有誠意、最受歡迎也最有效果的糾偏之舉。(張 漲)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