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6月,中國外交再度聚焦歐亞大陸。6月17日至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對塞爾維亞、波蘭和烏茲別克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在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幹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六次會議。(6月14日新華每日電訊)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從一帶一路到亞投行,順應和平與發展、合作與共贏的歷史大勢,構建更為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睦鄰安邦、競合求生——這是習近平主席走親戚式周邊外交備受讚譽的根源。
中東歐是連接歐亞的重要樞紐,而中亞則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至於上合組織,則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的獨特橋梁。習主席3個月內再訪中東歐,連續第四年出訪中亞,可謂是不折不扣的“一帶一路建設提速之旅”。
用專家的話説,此次習主席出訪這三個傳統友好國家,必將“進一步增強中國與往訪國的戰略合作水準”。這個判斷,契合事實。2009年,塞爾維亞成為第一個和中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的中東歐國家。去年9月,尼科利奇總統率閱兵方陣來華出席“9 3”紀念活動。而波蘭是最早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2011年中波建立戰略夥伴關係。至於中烏關係,2013年以來,兩國領導人互訪並多次會晤,中國連續3年成為烏第二大貿易夥伴和第一大投資來源國。
一方面是傳統政治友誼的延續,另一方面是新形勢下經貿合作的內驅,中國一帶一路的主張,與三國經濟社會發展現實,有著更多貼合性。也因此,塞、波、烏三國成為最早一批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比如塞爾維亞積極推行“再工業化”戰略,渴望與“一帶一路”對接以吸引外資。比如波蘭作為中東歐經濟總量最大國家、該地區唯一亞投行成員,亦希望成為中國進入歐洲的門戶。比如烏茲別克經濟以能源、農業為主,工業基礎較為薄弱,互聯互通、産能合作潛力巨大。當然,尤為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搭乘著一帶一路的東風,中國與塞、波、烏三國的經貿合作早就碩果纍纍:匈塞鐵路、貝爾格萊德跨多瑙河大橋、科斯托拉茨電站、中歐陸海快線、中歐班列、安格連-帕普鐵路隧道、中國-中亞天然氣管線……事實勝於雄辯,也更能説服少數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的過度謹慎與刻意誤讀。
習主席此次出訪備受關注,除了三國的高規格接待、上合組織兩點暢想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基於歷史唯物主義的兩點期待:一是提速一帶一路建設。2013年9月和10月,習主席出訪中亞和東南亞時分別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近3年倏忽而過,一帶一路正由藍圖漸次變為現實。下一步怎麼走、方向與階段怎麼解讀、角色與使命怎麼承載,這些問題,亟待“中國見解”。二是佈局一帶一路發展。訪問期間,習主席將同三國領導人會談會晤,並共同出席能源、金融、基礎設施、科技、旅遊等領域合作文件簽字儀式。比如塞爾維亞總理武契奇,多次邀請習主席到中國公司收購的斯梅代雷沃鋼鐵廠參觀。“中方對塞爾維亞最大國企的投資急塞爾維亞之所急,希望塞中能夠進一步探討設立工業園區。”務實合作的大禮包,也許是中方對一帶一路宗旨最佳的誠意表達方式。
“合則強,孤則弱。”習主席再訪歐亞,是全球命運共同體的區域發展之旅,既是雙邊關係、多邊合作的新篇,亦是人文交流、戰略發展的新天。而一帶一路建設,也必將在此次出訪中開啟嶄新局面。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