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在碰撞中找到改革突破口

2016年03月15日 13:54: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各種利益群體共同參與政策制定的過程,其實也是幫助利益各方去理解別人、認清全局、掌握自身處境的過程

  公眾關注兩會,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裡常有回應群眾關切的聲音、提供解決現實問題的“鑰匙”。

  14日的“深化出租汽車改革與發展”主題記者會就是如此。現場媒體在提問時,點出去年兩會部長“儘快出臺計程車改革意見”的承諾,傳遞著社會的情緒和期盼。對於具體操作改革的政府部門來説,政策研究如果沒有進展、解決問題如果沒有幹貨,很難讓公眾相信已經“儘快”。

  公允地説,政府部門對計程車改革保持了客觀進取的勢頭。針對網約車管理,不僅明確了發展定位,依法實行許可管理,而且提出規範經營行為,建立多部門聯合監管機制。而對於整個計程車行業,目前也已經有了六個方面的改革框架。無論是明確應優先發展公共交通,還是建立運力規模的動態調整機制;無論是實行經營權期限制和無償使用,還是給“份子錢”以更多協商和分配空間……這一難題,在保證群眾獲得感的前提下,在兼顧各方訴求的原則下,在逐步推進的方法下,解題正在逐漸展開。

  在改革實踐中,解決一個看起來很小的問題,常常涉及很多系統性矛盾,而且往往是做起來才認識到其複雜性。經過一年的緊張工作,交通部長楊傳堂坦言計程車改革有“三難”:統籌兼顧不同群體的利益、平衡公眾當前利益和行業長遠發展、提升城市公交供給水準和服務水準。三個難點,在去年對外公開徵求意見時已經浮現。乘客要求更好服務體驗、傳統計程車承受內外壓力、對政府的監管要求不斷提高、規範網約車需要大量政策配套……新老問題疊加、新舊矛盾交織,既有觀念體制束縛之絆,亦有利益固化藩籬之阻,又伴隨著城市交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難處確實很多。

  去年出租汽車行業改革和網約車管理兩個文件公開徵求意見,一個月裏就分別收到了5008件、6832條意見和建議。交通部負責計程車改革的一位幹部回憶,當時部裏的同志是白天黑夜“兩班倒”做歸納整理,就是為了不讓任何一條意見“沉沒”。各種利益群體共同參與政策制定的過程,也是幫助利益各方去理解別人、認清全局、掌握自身處境的過程。很多事情的推動,都是先有碰撞,才有融合。有了這樣的過程,把利害擺清楚,把原因弄明白,就容易接受什麼是“不可抗拒的公眾需求”,什麼是“需要改善服務才留得住的利益”,什麼是“不能放手的安全底線”,找到最大公約數、找出突破口,改革也就不是難事。

  原國家體改委主任陳錦華在回憶上世紀90年代初的改革時曾説,“當時中國的改革真是‘急不得、慢不得、左不得、右不得’。”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重大問題定性之後,這樣的“四不得”迅速緩解。同樣,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已三年,下一發展階段的重大問題也已經有了清晰的判斷,重要的四梁八柱已經明確標注,在接下來的落實中,最難的就是“改到深處是利益”,最重要的是改革者也要找到利益的最大公約數。

  交通部領導在記者會上表示,政府部門在改革中是沒有任何利益的,也不存在與民爭利的問題。這句話説得很對,也是當前幾乎所有具體改革都需遵循的鐵律。人民的支援是改革最可依賴的力量,要想順利推動深水區改革,政府部門必須厘清自己的價值排序。説到底,解決人民群眾最集中最緊迫的需求,才是政府部門在改革中最大的利益。(曹鵬程)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