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新醫改要讓百姓有更多獲得感

2016年03月03日 14:14: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評價新醫改需要理性、積極的態度,既要看到醫改的普遍性困難,不可指望一蹴而就,也要務實地看到深化中國式醫改之刻不容緩。當下亟須對醫療深層體制傷筋動骨,讓醫療福利盡可能地覆蓋到所有人群,以公益化目標對公立醫院進行“定位改革”。

  時間開始了,這是2016年的全國兩會季。昨天下午,全國政協召開新聞發佈會。針對記者關於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提問,全國政協大會新聞發言人王國慶表示,新醫改從2009年啟動以來,有了很多實實在在的進展,要把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標準,我國的醫改確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有些改革,距離得漸遠才漸清晰;有些變化,愈加以對比,才愈看得直白。新醫改啟動至今已有七年,如何來看待因改革而産生的種種變化?如何來對改革本身的成效加以評價?全國政協大會新聞發言人王國慶既坦陳了新醫改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現實進展,也承認了醫改是一項長期、艱巨、複雜的系統工程,在世界各國都是個大難題,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與此同時,他還介紹了全國政協在推進新醫改方面作出的努力,回答真誠而懇切。

  2月23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抓改革成效,把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標準。“兩個是否”評價標準,實現了改革成效評價標準的新發展,為中國特色改革理論增添了新內涵。王國慶回答記者關於“作為普通百姓還是不敢生病,好像獲得感沒有那麼強烈”的問題時,按照習總書記提出的這個評價改革標準,認為我國的醫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倘若説,醫改仍是世界性的難題,中國式醫改也不例外;倘若説,因為還在進行之中,現在還不能對新醫改做一個具體的評價,那麼理當被檢視和重新思索的是:到底該以怎樣繼續的改革,來讓百姓從新醫改中擁有更多的獲得感?

  讓百姓在新醫改中有更多獲得感,主要可以從兩個層麵條分縷析。一個層面是病患人群的獲得感。近幾年來,發生在醫衛領域的進步是明顯的:醫保覆蓋面擴大、醫療資源開始逐漸下沉、對大病與罕見病的救助舉措也在完善,但論及獲得感,不能回避的一個問題依舊是:普通百姓“看不起病”的狀況是否得到改變?醫院特別是公立醫院是否逐漸由“逐利”轉向“公益”,優質的醫療資源,又是否正在為更多人所享有?倘若這些問題不解決,勢必影響百姓的獲得感。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認為,具體評價新醫改是否成功,主要應當對照三個標準。第一個,看病貴、看病難解決沒有;第二個,看醫患關係改善沒改善;第三個,看作為醫改主力軍的醫務人員的積極性有無調動起來。醫患是一個共同體,評價新醫改,除了考量患者一方的獲得感,同樣也要考量醫務人員群體的獲得感。不得不承認,醫務人員獲得感欠缺的情況,在現實中還或多或少地存在:多數醫務人員長期超負荷工作,勞動價值未能得到充分的體現,建立在“以技養醫”基礎上的多點執業等改革,也缺乏切實的制度保障。

  評價新醫改,我們始終需要一種理性、積極的態度,既要看到醫改的普遍性困難,不可指望一蹴而就,也要務實地看到深化中國式醫改之刻不容緩。正因如此,當下醫改領域最應當做的,就是對醫療深層體制傷筋動骨,讓醫療福利盡可能地覆蓋到所有人群,以公益化目標對公立醫院進行“定位改革”。還要出臺更多舉措,促進醫務人員的價值實現,保障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提升醫務人員的職業尊嚴和勞動獲得感。每一項改革,都應當讓在場者擁有更多的獲得感,獲得感只能來源於不斷深化的改革。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