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屢破紀錄、文化+旅遊成時尚、博物館前排起長隊……”《人民日報》2月15日的報道,用“超乎想像”這個詞,來描述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呈現出的文化需求之旺盛。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春節才有的社會景象,也不是新鮮出現的文化景象。公共文化場所越來越多地成為人們的假日和閒暇的選擇,已經是一個非常明顯和強烈的趨勢。哪怕是春節這樣舉家團圓的傳統節日,離開酒桌、走出家門的文化生活選擇,更會讓整個社會意識到在文化需求爆發性增長的同時,我們的文化産品和生産能力還存在怎樣的落差。
我們在哪看到了“超乎想像”的文化需求?從多家媒體的報道來看,還是依然集中在電影院、廟會、博物館、科技館這些地方,高度的集中、高度的趨同,再次凸顯人們文化生活的選擇上還不夠豐富,去處還不夠多,內容還相對單一。
如果我們現在還把文化生活理解為有電影看看、有民俗逛逛,那就未免這麼簡單。一個城市,是以幾十年不變的老規矩買書賣書,還是有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更讓人溫暖流連?同樣是圖書館、博物館,是大家都擠到一個地方去人滿為患,還是在家門口、在市井街巷中就能撞入眼簾、觸手可及,更讓人心生嚮往?看看很多人出國時的觀察和感慨,就已經很能説明問題。
看到文化需求這個風向標,提醒我們文化生産同樣也有供給側的問題。這不是給老問題硬生生插上一個“流行詞”,而是我們需要充分意識到,需要從供給側發力的,不單單是奶粉、馬桶蓋、電飯煲這樣的東西。如果站在家門口,人們還是不得不忍受在廟會、在博物館去排長隊、“擠破頭”,這就不是充足、也算不上優質的文化産品供給。邁向中高端,精品文化的生産和供給,或許更加無形而漫長,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它不重要、不緊迫。相反的,如果我們的文化生産不能像蘋果手機那樣創造、引領新的需求,人們也無法一直停留在“老三樣”而不心生厭倦,讓整個社會的文化生活樣態和品質原地踏步。
恩格斯説過: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擁有怎樣的文化生活、文化品質,不僅決定了個人的幸福指數,也影響著一座城市、一個地方、一個國家的發展水準。從這個角度上説,社會的文化需求越是超乎想像,我們越不能滿足於電影院、廟會賺得盆滿缽滿,而不去正視需求背後呈現的問題。“品質為王”,擴大中高端供給,這是中國文化向上突破的瓶頸所在,也是滿足文化需求,促進文化發展的不二法門。(李瓊)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