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招商銀行舉行了一系列活動慶祝建行25週年。從幾乎“白手起家”到我國銀行業創新和服務的領先者,“轉型”貫穿了招行發展的歷程。然而,中國今年正處於社會轉型、經濟轉軌、觀念轉變的關鍵歷史階段,銀行業面臨的經營環境正在和即將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從2004年開始的8年時間,招行已經將“轉型”戰略推進到了第二個階段,總結經驗成敗,招商銀行對於轉型有了怎樣的認識?轉型實踐應該怎樣堅持?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近日接受記者採訪,再次談起了轉型。
記者:“轉型”是招行取得今天成就的秘訣,而您曾經在許多不同場合提及轉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去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未來幾年是中國“十二五”規劃全面實施的時期,隨著經濟轉型、社會轉軌,銀行業所處的外部環境將發生深刻變化。您認為,這些變化將怎樣影響銀行的轉型戰略?
馬蔚華:對銀行業來説,一個重大影響是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將逐步趨緩。我國政府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間實現經濟發展方式從重速度、重規模向重結構、重品質、重效益、重民生轉變,並在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將經濟增速預期目標設定為7.5%這一近八年來最低水準。經濟增速趨於放緩,一方面將導致企業和居民的有效信貸需求趨於減弱,使得商業銀行長期賴以生存的以經濟高增長帶動信貸高投放、以信貸高投放促進經濟高增長的經營環境漸行漸遠;另一方面將促使經濟結構調整加速推進,隨著經濟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政府的金融監管政策和信貸政策將隨之發生重大變化,進而對銀行信貸投向、結構及品質構成深刻影響。
利率市場化改革是另一重大挑戰。2011年以來,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悄然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將對商業銀行構成很大的盈利與風險壓力。一方面,銀行存貸利差將急劇收窄。另一方面,利率市場化不僅意味著利差縮小,而且使商業銀行面臨逆向選擇、重定價、儲蓄分流、債券資産縮小等諸多風險,甚至引發銀行倒閉現象。由於我國銀行業收入來源的80%以上依賴於存貸利差,且風險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利率市場化改革對我國銀行業而言,可以説是一場生死考驗。
另外,金融脫媒態勢也將為我國銀行業帶來深刻變革。近年來我國直接融資市場發展很快。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累計發行各類債券2.04萬億元,股票市場累計融資8248億元,私募股權市場新募集金額增長41%,民間借貸總額超過3.8萬億元。國際經驗表明,隨著直接融資市場的快速發展,商業銀行將面臨金融脫媒的嚴峻考驗。脫媒使銀行同時面臨負債和資産兩方面的去仲介化,並使得傳統的利差收入比重不斷下降,進而引起銀行經營業績的惡化。此外,技術性脫媒也正在加速,目前國內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業已達101家,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連續五年增幅保持100%,現已突破2萬億元。總之,金融脫媒時代的到來,使得銀行作為社會融資仲介和支付仲介的地位面臨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