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8月26日文章,原題:我們可以幫助中國擁抱將來
北京奧運會堪稱壯觀,強有力地震撼了人們的視聽。不過,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開幕式前對一家中國網際網路公司的非正式拜訪,以及與部分中國年輕企業家的對話。
這些中國人,無論男女,都聰明、敏銳、坦率,不害怕就中國及其將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最主要的是,他們充滿自信和樂觀,沒有憤世嫉俗,那種積極進取的精神讓我想起鼎盛時的美國以及一路前進的任何國家。這些人沒有恐懼,而是滿懷希望地憧憬未來。儘管無數中國人仍生活在貧困當中,儘管中國存在一大堆有待解決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問題,但正是這次體育盛會所表現出的精神將塑造該國的未來。
在擔任英國首相的10年裏,我親眼見證了中國崛起為大國的步伐不斷加速。我在演講中談論中國,但只是在理性上理解它。我沒有切實感受到,因而無法在政治上完全理解。自從離任以後,我先後四次訪華,不久還將重訪。人們問我這屆奧運會將給中國帶來什麼?奧運會標誌著一個新紀元———中國的開放進程已無法逆轉。隨著現代化中國的形象變得更清晰,對中國的無知和恐懼將會逐漸淡出。權力和影響力正朝東方轉移。一些人視之為威脅。我把它看作是巨大的機遇。但我們必須努力發揮想像力,必須消除任何殘存的歷史傲慢。北京給人的感覺跟我20年前首次訪華時的中國印象有著天壤之別。中國人對他們的國家及進步感到由衷自豪。
沒有一個理智的中國人———包括該國領導人———會懷疑他們還有尚待解決的人權和政治及宗教自由問題。與此同時,也沒有一個理智的中國人(包括最西化的中國人)會懷疑他們取得的巨大進步。中國正在旅途中,它迅速地往前行進,但它十分清楚旅程尚未結束。觀察家們應該設法指出未完之旅,但也應該承認所走過的路程。
中國領導層為國內的發展問題憂心忡忡,這是可以理解的。理解中國的內部挑戰是理解中國及其政治和心理的基礎。我們歐洲有大約5%的人口分佈在農業。而中國將近有60%。今後中國將尋求把數億人從農村搬到城市。
對於中國來説,這种經濟和社會的轉型必須伴隨著政治穩定。這樣做也完全符合我們的利益。一個中國政策不屬於放任的民族主義。這是一個生存問題,關係到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能否以和平和穩定方式凝聚一心。這也是為什麼西藏對中國來説不僅僅是宗教問題還是一個重大政治問題的原因所在。
因此,我們理應繼續通過對話就人們應該關切的問題與中國接觸,但我們在這樣做時至少應該考慮到中國的看法。這意味著西方需要與中國建立牢固的夥伴關係,這種關係不僅紮根于經濟,而且深入到政治和文化領域。事實是,倘若沒有中國的完全參與,21世紀沒有什麼可以良好運作。有關中國的崛起可能被誇大了。例如,歐洲的經濟規模仍然大於中國和印度的總和。
但是正如奧運會及獎牌榜所顯示的,事情不會一成不變。這是歷史性的變革時刻。再過10年,到時人人都會看到這一點。奧運會如今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體育賽事,世人對體育的熱愛使得奧運會成為能對現實的人們造成切實影響的事件之一。這屆奧運會使世人一窺現代化中國的面貌,其效果沒有任何政治演講能夠做到。(作者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汪析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