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首頁  >   每日新聞  >   時政新聞  >   正文

論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週年大會上的講話

2014年09月25日 14:33: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三)儒學在今天的世界

  儒家智慧貢獻給我們一系列概念,比如“仁義”,既提倡仁愛,又強調要在正義的範疇內施行;比如“學習”,既提倡學習理論,又強調實際踐行;比如“孝悌”,既提倡在家裏孝順父母,又提倡在社會兄友弟恭;比如“禮樂”,既提倡禮以節人、規範秩序,又強調樂以和情、安和內心;比如“中庸”,既提倡用中道、不極端,又強調保持自我、和而不同。

  而儒家在當今最有實踐意義的思想之一,就是“忠恕”,它不僅是歷史貢獻給今天的,也是中國貢獻給世界的。忠,是中人之心,盡心待人、忠於本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是如人之心,推己及人、換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忠”是要極盡所能,“恕”是要量體裁度,所以“忠”與“恕”,與“仁”與“義”一樣,是一對相互輔助又相互制衡的概念。忠,就是盡己之心,去付出和助益;恕,就是待人如己,去換位和體諒。

  這樣的理念,在今天聽來,令人格外動容。這些關乎體諒、誠懇、理解、尊重的品質,隨著歷史河流的向前推進,常常是越來越沉入了河底,其蹤杳杳。所目當今世界,矛盾一點就著,戰爭一觸即發……都是因為“忠恕”這個看起來陌生的概念,實在是被我們遺忘太久了,忘了曾經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一群知識分子,他們雖不同而和、雖不比而周,他們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難,他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們儘管性情不同、出身不同、成就不同,但是在“忠恕”的感召下,都踐行著儒者的光榮與夢想,體察萬物,悲憫蒼生。

  而“忠恕”確實可以作為中國文化在今天提供給世界的智慧準則。早在1971年,聯合國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周恩來總理為聯合國大廳帶去了孔子的兩幅語錄,其一是“以和為貴”,另一條就是關乎“忠恕”的解讀:“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請教孔子,是否有可以讓人終身依照的一句話準則?孔子便回復給他這一句照亮萬世的格言,這一句將中華文化的堂堂正氣昭顯于聯合國面前的行事信條: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可見,“忠恕”正是對“和諧”的達成,而“忠恕”也不僅是古代知識分子個人修為的守則,更是當代政治風雲涌動中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準則。

  比如,曠日持久的巴以戰爭,是宗教信仰的衝突;以美蘇為首的東西集團冷戰,是政治形態的衝突;國內的貿易順差與國外的反傾銷舉措,是經濟體制的衝突;文化輸出與文化侵略的論爭,是中西文化的衝突;不同年齡段人群的代溝,是價值觀念的衝突;舊有事物對創新態勢的打壓,是思維模式的衝突……所有這些文明的衝突,究其避免和解決之道,都可在“忠恕”的心態中尋找答案。如此,就不會再用固執去拒絕異類、用偏激去反對異見、用自大去打擊新生、用霸權去迫害弱勢。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提出:“要解決這些難題,不僅需要運用人類今天發現和發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運用人類歷史上積累和儲存的智慧和力量。”所以,縱觀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結合今天社會主義的理論成果,使我們更應具備一份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而中國智慧,不僅屬於過去,也屬於未來;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文/子曰文化 曹雅欣)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光明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