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清華大學發佈的《中國市級政府財政透明度研究》報告,將研究主體定位在了比省級財政更為細化的市政府:據當前可獲得資訊最近、最完整的2010年數據顯示,81個市政府,達到全國財政透明平均水準的僅43%。即使將平均水準作為及格線,多數市政府“不及格”;如果按照“60分及格”的標準,則僅有7個城市過線,及格率僅為8.6%。(《中國經濟週刊》6月12日)
“制之有衡,行之有度”,“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制度是一切管理的基石和保障,要實現有效的管理,必須首先建章立制。我國目前還缺乏專門的財政透明法律和制度,一方面是財政透明度低下、不及格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各種政府財政透明度排行研究結論,差異較大、引不起應有重視的重要原因。如何打造透明財政,對我國來説,或許還處於摸索階段,但國外已經比較成熟了,完全可以在借鑒的基礎上,制度先行。
隨著民主法治的發展,特別是政府越來越多地需要通過資本市場發債融資,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建立財政民主機制,向公眾公開所有的政府財務資訊,管住政府的錢袋子,不僅是政府對公眾的責任與義務,更是公眾監督各級政府權力行使、發債融資是否成功的根本之處,而建立財政民主機制的基礎,就是實現財政透明。因此,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多數發達國家和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開始將政府公共治理的重點轉向提升財政透明度方面,並通過專門的立法規定加速推進。
以美國為例,政府財政透明度也是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早在1948年,就成立了全國政府會計委員會,建立了統一的政府會計標準,並在此後的幾十年裏,不斷與時俱進地修正。後來,又允許標準普爾、莫迪投資、菲奇信用等評級機構,對政府財政信用進行評級。因此,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各級政府就開始了公開發佈財政資訊,但由於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範,政府財政資訊透明還是零散的、不系統的。
到了2006年,現任美國總統、時任參議員的奧巴馬,牽頭髮起通過了《聯邦資金責任透明法案》,詳細規定了政府公開財政使用情況的範圍,構建了美國政府財政公開的門戶網站。這個法案的通過,大大推進了美國財政透明程度,也為奧巴馬贏得了良好政治聲譽,所建設的政府財政公開的門戶網站,也獲得了“財政搜索引擎”的美譽。但是,2010年10月,美國政府還是爆出了揮霍公款的醜聞,美國總務管理局的300名公務員,不僅跑到賭城拉斯韋加斯開會,而且三天花掉了82.2萬美元。
全社會再一次對政府公開的財政資訊進行過濾、分析和比較,結果發現根本原因不在於有沒有公開,而在於公開的數據沒有解決有效性的問題,官員和政府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蒙蔽公眾。於是美國國會在2011年6月又提出了《數字責任和透明法案》,對各個部門的數據定義、上報的格式和數據粒度進行了統一規定,並擬成立一個實體委員會,專門負責財政資訊的公開工作。
我國的透明財政建設,近幾年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特別是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資訊公開條例》頒布之後,在一定程度上將財政資訊從所謂的“國家秘密”中解放出來了。但是,對透明財政的認識還很落後,大多還停留在“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的層面,在具體的操作上,頂層制度設計幾乎還是空白,對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透明財政”還沒有明確的規則與標準,離民主化、法制化還很遠。
多數發達國家和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推進財政透明的實踐表明,制度先行是最重要的經驗。對我國來説,一是加強政府財政透明的“頂層制度設計”,制定全面、科學的標準,規劃建設的時間表;二是立法保障,迫使各級政府由被動透明變成主動透明;三是建立考核和問責機制,增強建設透明財政的動力。(賤言獻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