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期增速放緩承再融資壓力 銀行股遭“減持潮”

2012-03-26 14:18     來源:大眾網     編輯:范樂

  這原本是一個不難選擇的問題:“白菜價”、低市盈率,還有著良好業績支撐的銀行股,當然應該看多。但市場卻給出了相反的結果:繼上月社保基金大量拋售銀行股後,上周銀行股又遭大量拋售。

  上週一(19日),花旗銀行將其所持浦發銀行(600000)最後5.06億股全部折價清空。隨後幾日,光大銀行(601818)、北京銀行(601169)、建設銀行(601939)等銀行股,也在大宗交易平臺遭折價出售。

  銀行股一方面因“價值投資”而不斷被唱多,另一方面卻被大量拋售,背後原因值得玩味。

  “股指處於多少點才是合理點位?為何‘A股出現罕見投資價值’股市卻依然疲軟?”25日,山東財經大學(籌)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導報特約評論員張延良向經濟導報記者拋出了一連串反問。

  “在當前宏觀經濟政策難以預期的背景下,機構拋售銀行股,不失為一種‘落袋為安’的明智選擇。”張延良隨後説。

  減持潮涌

  統計顯示,上週三(21日)在大宗交易平臺上,以2.63元/股成交了605萬股光大銀行;同一日,北京銀行以9.11元/股成交近160萬股。此外,150萬股建設銀行股票也遭拋售。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3隻銀行股在大宗交易平臺上的成交價,較當日股價最低值均折價約一成。

  此外,處在估值底部的工商銀行H股(01398)以及中國銀行H股(3988),上月曾分別遭到社保基金減持,減持金額合計達到1.53億港元。

  但是,與國外機構相比,國內機構的減持力度還是有些“小巫見大巫”。

  近期,除花旗銀行拋空浦發銀行外,高盛集團曾在去年11月在港交所場外減持工商銀行H股17.52億股,每股作價4.88元,總額85.49億港元。

  此外,建設銀行也在去年頻遭戰略投資者減持。其中,去年11月14日美國銀行就曾一舉出售了約104億股建設銀行H股(939)。

  導報記者注意到,對於各方減持銀行股的原因,機構觀點存在分歧。部分機構認為,減持行為只是機構在調整其投資佈局。也有觀點認為,基於對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與業績增速下滑的判斷,機構尤其是外資機構對國內銀行前景並不看好。

  息差恐影響增速

  陸續公佈的2011年年報或業績快報顯示,上市銀行的利潤高增長態勢在去年得以延續。但是,許多機構對銀行未來的持續高增長卻並不看好。

  “這種擔憂主要來自國內銀行對利息收入的過度依賴。”24日,國際財務管理師協會山東中心主任王陳在接受導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銀行業去年中間業務增長迅猛,但是利息收入仍是銀行業的主要業績來源。

  以四大行中最先公佈年報的農業銀行(601288)為例。其22日公佈的年報顯示,該行去年實現凈利潤1219.56億元,同比增長28.5%;實現利息收入3071.99億元,較上年增加650.47億元,增長26.9%,佔營業收入81.3%。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