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眾創空間無客 怎麼辦

2016-04-26 10:06: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一些眾創空間無客 怎麼辦

  周宣伯 《 中國青年報 》( 2016年04月26日 09 版)

  最近眾創空間洗牌論不絕於耳,個別地方還有倒閉現象,顯然眾創空間發展遇到了問題,如何突破成為關鍵。

  2015年,同濟大學眾創空間社調小組對長三角地區的一些眾創空間進行了調研,我是主要負責人,我們還向相關部門提交了《眾創空間建設的現實瓶頸及其突破路徑研究——基於長三角地區的調查分析》的社調報告。報告提出,“眾創空間有店無客,或人員參與度較低”,難以獲得創新創業資金支援,存在創新創業的專業化培訓水準低,配套服務不到位,智慧財産權保護存短板等三大問題。最近,我對一些原來調研過的眾創空間進行了回訪,發現這些問題有所改善但依然存在,而要破解眾創空間困局,應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提升資源連接聚合能力。目前有很多天使投資聯盟、眾創空間聯盟、創業者聯盟,其初衷是為了構建相關資源鏈條和網路,在開放、共用的理念下,連結和聚合相關創新創業要素,並且在合作機制、激勵機制的持續探索或創新基礎上,能夠逐步形成內生動力。但一些眾創空間主體、創業者表示,聯盟核心工作的探討和開展並不深入,更多地成為一種工作彙報、資訊統計、申報備案的務虛的“會議”,聯盟成員之間合作、激勵、共贏機制並未給予探討以及建立,甚至會發現有的會議上只有短期合作可能性較強的成員間才有稍微多一些的互動以及交流,其他成員基本上就只是做工作總結與彙報工作。

  而創新創業導師資源,資本要素資源、媒體資源、知識資訊資源等並未得到充分共用。回訪工作發現的情況是各類聯盟機構相繼成立但是“聯而不盟”,聯盟的相關機制並未有效建立,各類“利益主體”穿插其中,聯盟機構簡單地成為“半官方”的“傳聲筒”,部分聯盟的活動聚合能力、活躍度呈現下降趨勢。

  資源和要素在創新創業鏈、網路中自由流動,快速迴圈是整個體系和生態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保證,聯盟組織的資源連接聚合有效機制亟待構建和完善。

  第二、提升服務運營模式。諸多創新創業者、投資人表示,雖然目前能夠獲得資訊的創新創業活動較多,但是許多活動的運營模式及活動品質亟待提升,例如某“公益機構”採用“廣傳播聚觀眾”模式,通過線下渠道,以及各種線上渠道進行高頻、重復的活動資訊發佈,“簡單”地網羅創新創業“新手”。

  部分創新創業者、投資人指出,一些機構主要依託體制內相關創服資源開展創投、創業服務工作,並非以創新創業者需求為導向,在一些活動上,嘉賓所講內容以及路演項目品質都較低。是以完成活動參與“人數指標”為工作要點,以相關數據獲取相關經費支援,這就對創新創業服務和運營的核心與次要點進行了本末倒置。目前出現了一些跟風政策、緊盯補貼及工位租金的眾創空間和創服機構,還有一些“非專業的人”成為“專家”開展相關服務運營活動。應建立科學機制,對這類眾創空間和服務機構予以剔除。

  第三、創新商業營利模式。一位眾創空間負責人對北京、深圳較為知名的眾創空間進行調研後,打算集合它們的優勢升級運營商業模式後在上海落地一家空間,但進入實操階段時發現,産業鏈支撐不如深圳有力,相關資本要素也難以像北京形成聚合效應,原有的增值服務收益也無從談起,最終面臨依賴政策補貼支撐、營利存短板的困局。對各類模式聚焦後發現,以興趣為導向或從簡單複製思維出發建設運營眾創空間不太可能産生好的商業營利模式。在眾創空間商業營利模式探索上,應該以創新創業培育服務為焦點,主要關注空間差異化、運營效率、資源連接聚合能力、專業服務能力的提升。

  總之,通過複製模倣眾創空間運營相關要素,進行“優秀”的眾創空間跨區域落地,很難成功。因此,優化“眾創空間”,對於破解眾創空間之困跼踀其健康可持續發展必將産生“乘數”效應和“積極”作用。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