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華劇院”與大眾生活有多遠?

時間:2013-04-01 13:27   來源:工人日報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近幾年,各地興起建設大劇院的熱潮。據有關機構統計,2010年至2013年間,全國已建成和將建成的大劇院有40家左右,平均每年有10家大劇院建成。”隨即,又傳出二、三線城市大投資、大規模地建設大劇院的新聞,比如,新疆昌吉州、安徽蚌埠、黑龍江哈爾濱等城市紛紛計劃斥鉅資建設大劇院。據報道,這些地方大劇院的投資金額均在5億元以上,劇院佔地面積也多在7萬平方米以上……

  一些藝術界人士認為,這些豪華劇院根本沒有考慮到當地的文化消費能力,而是一味地追求建築外觀上的奇特與功能上的全面,一味追求國際化和現代化,“很多劇場的空場率達到80%,利用率嚴重不足”。

  就此,有文化評論指出:這種爭建“豪華”大劇院風,這種形形色色的文化浪費,其背後隱藏的是利益之手的推波助瀾。文化生産的政績心態、項目投入的行政主導、産業運作的市場缺位,導致文化浪費的惡性迴圈,也令文化産業發展出現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反對浪費、厲行節儉,並非只停留在飯桌上、會場內,而遏制這種種的文化的鋪張浪費,同樣也刻不容緩。

  如今,城市發展、城市化建設都很快,文化建設也要跟上這個城市發展的建設步伐,因此,各地出現的像大劇院這些豪華甚至奢華的文化建築,實際上是當下社會現實生活的反映,但是,在對待城市文化建設的態度上,它們卻是偏離了城市文化發展的本質和規律。

  文化設施的基本作用和意義,體現的是公共的參與性,在於直接作用於我們的物質生活、文化生活,服務於我們精神的需要,真正成為大眾吸收文化的方式。但是,這些豪華、奢華的文化建築,卻脫離實際,距離大眾生活很遠,雖然耗資巨大,但服務功能缺乏針對性,難以發揮文化的教育作用。

  文化建設可以提高大眾的文明水準、文化素養,但是,這種社會應該具備的文化情愫,卻不是單單靠幾個豪華博物館和劇場等文化場館的建設就能馬上解決問題的。但是,我們卻把它理解成為需要大興土木,動輒投資千萬、億萬,一味求宏大、求氣派、求豪華,以大量的奢華的文化建築作為衡量文化價值的標準。結果,文化建築成了金錢的堆積,奢華的攀比,內涵空洞,缺乏品質,失卻靈魂。文化設施被當成了水泥建築;人的情感,被埋在那水泥之下;文化的內在的滋潤和涵養,缺少切實的著力點。

  建一棟豪華劇院和建一座污水處理廠或是一個百貨大樓畢竟是不一樣的。任何一件文化工程的背面都牽動著一個城市靈魂深處的東西——它的歷史情感、文化認同,以及社會大眾對未來的共同夢想、願景。任何國際知名、高價昂貴的硬體文化建築也無法取代靜水流深的人才培育和國民美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是,當我們把資源全付給了表面的誇張,我們還剩下什麼給那深層的、真實的、民族所真正需要的文化建設呢?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