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目光如炬者

時間:2013-10-15 10:24   來源:中國臺灣網

  你們是香港大學一百周年的畢業生,而香港大學的前身,是1887年成立的“香港華人西醫學堂”。如果這點你們不覺得有什麼特別了不起,那我們看看1887年前後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我們不妨記得,在1887年,屍體的解剖在大多數中國人眼中還是大逆不道的,而西醫學堂已經要求它的學生必修解剖課。我們不妨 記得,當魯迅的父親重病在床——那已是1897年,紹興的醫生給他開的藥引,是一對蟋蟀,而且必須是“元配”。了解這個時代氛圍,你才能體會到,124年前,創辦西醫學堂是一個多麼重大的、改變時代的里程碑,你才能意識到,那幕後推動的人,必須具備多麼深沉的社會責任感和多麼遠大的器識與目光,才可能開創那樣的新時代。是何啟和Patrick Manson這樣的拓荒者,把你們帶到今天這個禮堂里來的。

  1887年10月1日,香港華人西醫學堂首度舉行開學典禮,首任學堂院長Patrick Manson致辭——曾經在臺灣和廈門行醫的Manson 到今天都被尊稱為“熱帶醫學之父”——他說,這個西醫學堂,“會為香港創造一個機會,使香港不僅只是一個商品中心,它更可以是一個科學研究的中心。”看著臺下的入學新生,他語重心長地說:“古典希臘人總愛自豪而且極度認真地數他們的著名偉人,我們可以期待,在未來的新的中國,當學者爭論誰是中國的著名偉人的時候,會有一些偉人來自香港,而且此刻就坐在這個 開學典禮之中。”

  三十多個學生參加了1887年的開學典禮,學習五年之後,1892年的首屆畢業生,卻只有兩名。其中一個,成為婆羅洲山打根的小鎮醫生,另一個,覺得醫治個別病人遠不如醫治整個國家,于是決定放棄行醫,徹底改行。

  這個學名登記為“孫逸仙”的學生,起先只有一個非常小的計劃,有點像今天的大學生利用暑假去做小區服務。他走在香港的街頭,看見英國管理的城市如此井然有序,驚異之余,百思不解:為什麼只隔四五十里的距離,自己的家鄉,一個叫香山的小城,卻是如此混亂落後?他的小計劃,就是把香山變成一個小香港。說到做到,二十多歲的西醫學堂學生孫逸仙,利用寒暑假期,回到家鄉,號召同村的青年出來鋪橋修路,目標是修出一條路將兩個鄰村連通起來。這個小計劃,最後由于地方吏治的腐敗,以失敗告終。小計劃的失敗,震撼了他,他于是轉而進行一個略大的計劃,就是推翻整個帝國。

  從Manson1887年的開學致辭到今天2011年的畢業演講,我們的生活方式有了深刻的改變,而這些改變,來自一些特殊的人。目光如炬者,革新了教育制度;行動如劍者,改造了整個國家;還有很多既聰慧又鍥而不舍的人,發明了各種疫苗。今天你我所處的世界,天花徹底滅絕,瘧疾和霍亂病毒已經相當程度被控 制,臺灣和香港的女生已經不知道有“頭虱”這個東西。西醫學堂創立124年之後的今天,港大醫學院培養出很多很多世界頂尖的學者和醫生,為全球小區的幸福做貢獻。

  而你們,正是踏著這個傳統的足跡一路走來的。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