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無意鼓吹你們應該效法魯迅棄醫從文,或者跟隨孫逸仙做革命家,或者全都去從事社會工作,因為人生有太多有趣的路可以選擇。我想說的只是,身為這麼一個重要傳承的接棒人,你也許可以多花那麼一點點時間思索一下自己來自哪里、何處可之。124年前,第一顆石頭打下了樁,鋪出的路,一路綿延到下一 村——你今天的所在。Patrick Manson抵抗無知,堅持科學實證的知識學習;孫逸仙抵抗腐敗,堅持清明合理的管理制度。你是否想過,在你的時代里,在你的社會里,你會抵抗些什麼,堅持些什麼?
我倒不希望你能立即回答,因為如果你能隨口回答,我反而要懷疑你的真誠。一個人所抵抗的以及所堅持的,匯成一個總體,就叫做“信仰”。但是信仰,依靠的不是隆重的大聲宣告; 信仰深藏在日常生活的細節里,信仰流露在舉手投足之間最尋常最微小的決定里。
Patrick Manson後來擔任倫敦殖民部的醫療顧問,負責為申請到熱帶亞非地區做下層工作的人進行體檢,體檢通不過的,就不到這樣的工作機會。這時,他發現了一個未曾預料的問題:90%的體檢者都有一口爛牙,檢查不合格。畢竟,有錢人才看得起牙醫。他該怎麼辦呢?
Ma n s o n 是這麼處理的。他給上司寫了封信 ,說,以爛牙為理由“淘汰掉他們等同于淘汰掉整個他們這個階層的人”。他建議政府為窮困的人提供牙醫服務。有些專業者看見爛牙就是爛牙;有些人,譬如Manson,看見爛牙的同時,也看見人的存在狀態——他認識痛苦。就是這種看起來很不重要、極其普通的日常生活的判斷和抉擇,決定了我們真正是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