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腎虛到最後,腦容量會變少

時間:2014-09-01 15:19   來源:中國臺灣網

  雖然額頭的大小,額葉的發達與否,是在你出生前就基本決定了的,那麼,後天可以做到的,就是使現有的智力得到最充分的發揮。于是,人們想到了使人變聰明的“促智藥”,而這些藥,往往是中醫里的補腎藥。這些藥物在對孩子的大腦發育遲緩、老人癡呆的治療中,已經屢屢被用到,其機理如果籠統地說,就是給大腦補充能量,促使不成熟的加速成熟,已經成熟的,則減慢衰退的速度。

  雖然大腦的重量只佔全身重量的2%,但大腦的氧氣消耗量卻佔20%,是個“耗能大戶”,所以,只有大腦獲得最充足的能量供應,身體不虛,大腦的功能才可能發揮到最大限度。

  我有個親戚,70歲的時候因為腦梗死而癡呆,和那些原發性的老年癡呆不同,他的血管栓塞情況嚴重,癡呆就嚴重,血栓的狀態好的時候,可以和正常人一樣明白。他的家人後來發現,他的發病很有特點,先是糊涂,小便時不去廁所,而是邊走邊尿,之後幾天就開始總是睡覺,如果這個情況得不到控制,病情就要進一步加重。後來去看了中醫,被診斷是氣虛,醫生告訴家屬,每當覺得他開始糊涂的時候,馬上吃補氣藥。因為擔心其他補氣藥上火,只給開了西洋參,每天15克左右,泡水喝,同時用它送服生脈飲(生脈飲里也有補氣藥黨參)。結果,這樣喝了三天,老人就開始明白了,不僅沒再睡覺,而且知道小便要去廁所了。在補氣藥的維持下,他五六年都沒有再犯病。

  為什麼一味簡單的西洋參能有如此效果?就是因為它能補充大腦需要的能量,抑制了虛損的進一步發生。但是,對于癡呆程度比他嚴重的,甚至是原發性癡呆的患者,補氣藥就顯得力量不夠了,這個時候,中醫用的都是補腎藥,中醫理論對此的解釋是:腎藏精,精能生髓。脊髓上通于腦,腦為髓聚而成,所以稱“腦為髓之海”。對于大腦來說,衰老到後來,中醫形容之為“髓海空虛”,就是大腦的這個實質組織也被消耗得萎縮了,變“瘦”了,體積減小了,而這是很多癡呆患者必然出現的“腦萎縮”,通過腦部CT檢查,可以一目了然。到了這個程度,就一定要用補腎陰的藥來改善、彌補已經被消耗了的實體,所以中醫開給這類人的促智藥,多是入腎經的補陰藥,其中包括何首烏、肉蓯蓉、黃精、熟地、山萸肉、桑葚、核桃、芝麻等。

編輯:楊旋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