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效益不能殺雞取卵(民生·民聲)
●地方政府亟待跳出“門票經濟”的怪圈,做大做強多條旅遊産業鏈條。相關部門應儘快公開門票收入用途
“回家見準公婆,請購門票。”
這是家住湖南鳳凰的小夥子帶未婚妻回家見父母時,因鳳凰古城4月10日起收取每人148元門票所遇到的咄咄怪事。
與此同時,隨著旅遊旺季來臨,國內景區掀起了新一輪“漲價潮”。多數名勝古跡邁入“百元時代”,被遊客調侃為“看不起的風景”。
票價漲聲不停,看似理由十足:成本連年上漲、彌補保護資金,等等。但門票連連看漲,服務品質卻總是跟不上:設備陳舊、休息座椅不足、飲食衛生條件較差……雖然景區開發力度較往年提升,遊客的煩惱依舊不少。門票收入中真正用於景區資源保護的寥寥無幾,媒體報道稱黃山每年僅有10%左右的門票收入用作景區保護。
從景區屬性來講,商業投資建設的私人景區實行市場定價無可厚非,而佔據旅遊市場主體的風景名勝資源是準公共産品,其定價及調整應按照普惠性原則,為國人提供最大化公共福利。作為稀缺和不可複製資源,再加上建設和保護成本,景區採用有價交換的運營方式適當收取門票並無不妥。但事實上,無論是與國外世界遺産及國家重點景區不超過每人平均月收入1%的低門票相比,還是國內遊客切身所感,頻繁漲價的門票已經成為廣大旅遊者不堪之重負。
如此看來,景區漲價並非合情合理,那麼其底氣究竟何來?
部分景區對旅遊資源具有“獨此一家”的壟斷性,考慮到遊客對旅遊産品的價格敏感度不如柴米油鹽這些生計消費高,加上近年來旅遊熱情不斷高漲,成為漲價的“經濟學”邏輯;景區定價權多掌握在地方政府手裏,部分地方將景區視為“搖錢樹”,為景區提價大開“方便之門”,漲價聽證會也往往由於資訊不透明等原因流於形式;再者,相比改善服務環境、延長旅遊産業鏈等方式,門票提價增收簡便易行,不動腦筋也能賺得盆滿缽滿,懶政思維使得眾多地區唯“門票經濟至上”。
地方嘗到了“無限提款機”的甜頭,怎舍得就此罷手?門票依賴症延續多年卻屢治不愈的原因也在於此。但問題是,若“坐地收錢”就能財源滾滾,誰還會在開發綜合旅遊産品、拓展吃住行遊購娛上下功夫呢?這種短期利益驅動的惡性迴圈,損害的是整個旅遊産業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一味提高門票價格,無異於殺雞取卵。飛漲的門票鼓了地方政府的錢袋子,卻也阻了不少人出門旅遊的腳步。一項統計顯示,89.2%的網友認為景區門票太貴,門票支出已經影響到公眾的旅遊熱情。
在景區一片漲聲中,杭州西湖走出了一條“免費模式”的新路。通過拍賣、出租或承包景區商業網點經營權等市場化運作,不僅景區管理部門增收效益可觀,也帶動了杭州旅遊産業規模成倍增長。
地方政府亟待跳出“門票經濟”的怪圈,做大做強多條旅遊産業鏈條。可多開發旅遊産品,讓遊客自願多花錢,取得長遠的更大的效益。相關部門應儘快公開門票收入用途,並建立門票定價調價干預機制。只有從根本上斬斷門票財政利益鏈,才能算清門票經濟賬。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