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點擊排名  > 正文

A股進入“一人多戶”時代 服務將成券商主戰場

2015-04-13 14:37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字號:       轉發 列印

  券商服務不好,佣金太高,想換券商又太麻煩,怎麼辦?好消息來了。

  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昨日(4月12日)發佈通知,自2015年4月13日起A股市場全面放開“一人一戶”限制,自然人與機構投資者均可根據自身實際需要開立多個A股賬戶和封閉式基金賬戶,上限為20戶。

  “一人一戶”的解禁,無疑使得投資者有了更多的選擇。在此情況下,券商想要留住客戶,降佣金是必然的選擇。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認為,除了降佣金,券商服務好壞,對投資人關懷程度,以及通道便利程度將成為未來券商比拼的主戰場。

  倒逼券商降佣金

  從今日起,以往只能在一家證券公司擁有一個證券賬戶的股民,將最多可以在20家證券公司開設20個賬戶,而且,投資者的賬戶無論有多少個,都只有一個統一的入口“一碼通”,可在此之下可以開設多個賬戶操作。

  對於此舉,中國結算董事長周明説,全面放開一人一戶限制是根據資本市場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改革的要求所採取的一項舉措,將為投資者提供很大方便。

  那麼,A股“一人一戶”全面解禁會對市場産生什麼樣的影響呢?分析人士預計,此舉便利投資者,在市場行情向好的背景下,有望帶來開戶數的大幅增長,並倒逼證券公司降低佣金,提升服務。“此舉將直接衝擊券商的業務模式,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券商可能打起佣金大戰。”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説。

  董登新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雖然部分券商在搞網際網路金融,佣金降到萬分之三,但很多券商佣金都在萬分之八,牛市換手率高、成交量高,降低佣金還有很大的空間,“投資者選擇哪家券商開戶,最終取決於佣金的比較,投資者則會比較新老賬戶,以佣金較低的優先。”

  記者了解到,雖然以國金證券、華泰證券為代表的券商緊跟“網際網路+”的腳步,大幅降低佣金,但很多券商佣金仍然高企,而且即使政策發生改變,也並不會通知客戶。廣州投資者小陳告訴記者,他四年前開的戶,開戶時的佣金是千分之一,他上個月剛了解到,所在券商開戶佣金已經調低到萬分之三,但自己並沒有得到通知。

  今後關鍵看服務

  按照之前的規定,投資者如果對券商的服務不滿意,想換券商,必須進行轉戶,而這是一個相當麻煩的過程。“可現在,哪家券商的服務好、對投資人關懷多、通道便利程度更高就在哪家的賬戶上面多交易,而這幾項將成為未來券商比拼的主戰場。”李大霄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

  之前環保法推出的時候,對於一個行業來説,可能中小企業會慢慢遭到淘汰,資源逐漸向龍頭企業轉移。那麼,放開“一人一戶”限制後,券商行業會不會出現集中度提升的情況呢?對此,董登新和李大霄的觀點比較一致,他們表示,整個行業的資源會慢慢向優質券商集中,不過,“券商行業不在大小,關鍵是看服務,服務好的即使規模稍小也會發展得很好。”李大霄表示。

  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對於金融行業來説,可謂利好頗多,除了中登公司放開“一人一戶”限制外,中國三大政策性銀行改革方案獲批。4月13日開盤後,大金融板塊是否會暴動呢?李大霄和董登新接受記者採訪時未對此置評。

  監管必須跟進

  新規則之下,投資者賬戶將發生較大變化,有人擔心:這會不會帶來監管難題?會否加大利用所掌控的不同賬戶操作套利的空間?“儘管可以擁有多個賬戶,但投資者的一碼通賬戶還是唯一的,通過大數據,監管層很容易就能掌握一碼通賬戶下的交易特徵。”董登新説。

  據中國結算網站數據,自去年10月為投資者配發一碼通賬戶至今,一碼通賬戶總數已達1.2億戶。其中,下挂A股賬戶的一碼通賬戶數有7000多萬戶。

  不過,毋庸置疑的是,一人多戶仍將帶來一些新情況,需要監管政策的跟進調整。有市場人士指出,比如,按照現在的資訊披露規則,單個賬戶持有某上市公司的股票比例超過5%,就有義務披露,但如果同一投資者的賬戶分散在不同券商,誰將為此負責?

  此外,賬戶限制放開必將帶來一些業務創新,這也需要監管的及時跟進。在中國結算董事長周明看來,放開“一人一戶”限制將促進各類證券經營機構推進服務方式創新和服務升級,從而促進市場競爭更為充分、有序和公平,促進市場結構更為均衡並提升市場整體效率。“作為證券賬戶管理機構,中國結算將進一步支援場內場外市場業務創新。”周明説。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