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汽車  > 正文

環保倒逼 汽車行業“危”中尋“機”

2015-12-03 13:10 來源:南方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12月1日,巴黎氣候大會正式拉開帷幕,汽車作為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尤其在北方各地相繼遭受中度霧霾天氣之後,引起了各方高度關注。

  可以説,在環保的重壓下,汽車已經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一方面,我國將相繼實施全球最為嚴苛的油耗和尾氣排放標準,京六標准將于2017年正式實施,到2020年平均油耗將降至5升/百公里以下,這將對汽車企業形成巨大的技術倒逼,如不能滿足法規條件,將會遭到市場拋棄。另一方面,在綠色環保的推動下,新能源汽車會越來越受到政策與市場的青睞。

  危 排放高標准將相繼實施

  據悉,巴黎氣候大會將就2020年後應對氣候變化國際機制問題達成協定,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的重要節點。按照我國之前設定的推進時間表,計劃在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將應對氣候變化對策列入“十三五”規劃,並進一步強化控制汽車尾氣的排放。

  最近,北京市已經發佈了《第六階段機動車排放地方標準徵求意見稿》,包括輕型汽車、重型汽車和重型發動機3個標準。如果按照現有程式制定和發佈,計劃于2017年12月1日實施。這也意味著,自2017年起,我國部分地市將率先實施全球最高的機動車排放標準。

  據了解,京六標準是借鑒美國加州標準制定而成,也是當下全球最為嚴苛的標準,相對於現有國Ⅴ標準,對尾氣排放的要求嚴苛約40%。“京六”重型汽車標準是一個新增加且國際首創的標準。

  與此同時,根據我國《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和《乘用車燃料消耗量評價方法及指標》這兩項國家強制性標準,將於2016年1月1日起執行,每年將設置油耗達標值,直到2020年乘用車平均油耗降至5.0升/100公里。

  工信部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境內111家乘用車企業生産或進口的車型中,乘用車行業平均燃料消耗量實際值為7.33升/100公里。

  目前,為了讓車企逐步完成目標,在未來5年,工信部設定了逐步遞減的標準,將從今年的6.9升,逐步遞減至6.7升、6.4升、6升、5.5升與5升。

  “燃料消耗量限值對車企而言壓力確實很大,我們在兩年以前就開始著手了,叫做小型車戰略。”一汽豐田總經理姜君表示,為此,在動力系統上除了導入雙擎和渦輪增壓之外,便是加大小排量車的銷售比例,以達到國家考核標準。

  機 新能源車將持續放量增長

  與傳統汽車面臨不斷嚴苛的排放標準相比,新能源汽車則迎來大利好,這也是車企未來的戰略機遇。

  今年以來,在系列政策的推動下,我國新能源汽車已經真正迎來了“市場元年”。前10月,新能源汽車累計生産20.69萬輛,同比增長3倍。其中,純電動乘用車生産8.71萬輛,同比增長3倍,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生産4.55萬輛,同比增長3倍;純電動商用車生産5.93萬輛,同比增長9倍,插電式混合動力商用車生産1.50萬輛,同比增長88%。

  最近,工信部發佈《免征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第六批),比亞迪秦EV、芝麻E30、力帆650EV等共47款新能源乘用車入圍。

  “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大勢所趨,今年全國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會突破20萬輛,照此速度發展,明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將會保持2倍以上的增長速度。”比亞迪戴姆勒首席執行官嚴琛表示。

  正是借助新能源汽車機遇,我國部分車企迎來了市場“彎道超車”的歷史性機遇,逐步在細分市場超越傳統老牌汽車大佬。

  數據顯示,10月比亞迪新能源車銷量創下6099輛新高,同比增長約221%,1-10月累計銷量43069輛,同比增長222%。其中,從今年5月起,比亞迪力壓來自德國、日本、美國的汽車巨頭,連續5個月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一”。

  截至目前,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的足跡已經遍佈全球五大洲,36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60個城市和地區,成功打入了英國、美國、日本等傳統汽車製造業強國。

  “據了解,工程協會研究的‘十三五’規劃,市場規模為3000萬輛,今年實際産銷可能就是達到2400萬輛,這就意味著‘十三五’期間的增量只有600萬輛,去掉新能源300萬輛,傳統可能就只有3%-5%的年增長。”廣汽集團總經理曾慶洪表示,未來5年將陸續推出6款新能源車,通過不斷深耕,爭取成為國內新能源汽車生産和汽車行業轉型升級的領跑者,到2020年廣汽集團新能源汽車産能規模突破20萬輛。(記者 郭小戈)

[責任編輯: 李振]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