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祿身邊要有三個女人,讓他面臨選擇的困惑,這樣才有戲看。”日前,作家何香久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上稱,曾有合作方要求其改寫《焦裕祿》劇本,讓主人公“也搞特權,也喜歡女人”。戲説與調侃英雄在當前的影視創作中正成為一種吸引眼球的風潮,仿佛把英雄們浸入娛樂的染缸才是贏得市場青睞的唯一正解。實際上,娛樂英雄是在拆解民族的脊梁。
給令人景仰的英雄貼上娛樂標簽,是披著人文主義的外衣對消費文化的無限趨附。很多人將娛樂英雄視為一種“人化”的方式,認為表現出普通人一面的英雄“更真實,更可信”。但現實中往往用力過猛,將英雄直接從神殿拽向了市井。從炒作雷鋒的初戀女友到惡搞短片《閃閃的紅星之潘冬子參賽記》《鐵道遊擊隊之青歌賽總動員》,幾代人心中的英雄,卻在“接地氣”的話語體系之下淪為低俗的文化消費品。通過編造炒作、惡意調侃的內容吸引受眾,讓點擊量飛,卻在無形之中消解了寶貴的英雄主義與民族精神,使之成為市場力量攫取利潤的工具。
還有些人宣稱主旋律作品大多是缺少內涵的應景之作,很難獲得市場效益。這其實是對自身創作才能貧乏的掩飾,是對宏大敘事的主動回避和對低俗文化的趨之若鶩。優秀的主旋律作品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價值,《湄公河行動》中的犧牲與奉獻、《集結號》中的使命與信仰……嚴謹的劇本結構、豐滿的人物形象、動人的情節搭建,真正優秀的主旋律作品能夠將英雄主義與家國情懷完整而自然地呈現出來,引領觀眾在了解故事的全部內容之後,自然而然地為英雄掬一把淚。以“主旋律作品缺乏市場”作為低俗化英雄的幌子,其實是在掩飾對自身能力的不自信,轉而利用簡單粗暴、根植情緒化的三俗內容來抓人眼球,用“戲説”英雄的方式,掩飾對追求高尚內容的無力。
誠然,在特定時期,過度美化、誇張宣傳英雄人物,把英雄描寫成神,強迫所有人毫無置疑地對其頂禮膜拜,的確令人反感,使得人們對所有的神話式宣傳産生了困惑而又抵觸的心理。所以,人們試圖以某種途徑去展現英雄身上平凡甚至脆弱的一面,以期突出其真實而確然的存在,本無可厚非。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一種趨向,即從“人化”英雄跌到“醜化”英雄,歪曲事實、虛構內容、添油加醋、狠曝猛料,在娛樂英雄中解構權威與主流話語,在否定傳統的過程中榨取反叛的樂趣與越軌的快感。
英雄向左,娛樂向右,兩者本不應相見。將英雄人物浸入娛樂的染缸,拆解的是民族精神的脊梁。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英雄是民族的精神豐碑。英雄是不容詆毀的,因為我們需要永恒的精神光芒點亮信仰與希望。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