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一畝柑橘養活一口人,現在是一畝柑橘帶富一家人。”“十一黃金周”,湖南省資興市清江鄉青草水果農莊主人黃林珊迎來了銷售“黃金周”,不到一個星期,3000斤柑橘被遊客採摘嘗鮮,6元/斤的採摘價加上200元/天的假日消費,一週就掙上了相當於其他地方多數橘農一年的收入。
湖南柑橘産量在全國常年排名前兩位,高産的背後也帶來了較高的市場風險,“銷售難”曾經一度困擾著湖南柑橘産業,即便是在今年,湘西北一些柑橘産地依然擺脫不了“銷售難”的窘境。
黃林珊所在的清江鄉,大多數農戶擁有10畝左右的柑橘果園,畝産量比湖南其他地方高出1倍。“如果銷路打不開,産量就會是一種負擔,守著甜柑橘卻只能過苦日子。”從種植能手變身為銷售經營“達人”的黃林珊不無感慨。正是重産更重銷,使柑橘産業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産業。
“要想銷路暢,先得味道好”
對種了30年柑橘的清江橘農而言,發展柑橘産業也走過了一段彎路。
據清江鄉農業綜合服務站站長廖千國介紹,2008年以前農戶種植柑橘大多是無優質品種、無標準生産、無市場行銷,品質、産量、價格都上不去,農戶無奈留著自己吃,“從農曆8月到過年還吃不完”。
“要想銷路暢,就得味道好。”清西村柑橘種植大戶李志華經過考察後發現,溫州蜜橘適合東江湖一帶小氣候。2008年,以溫州蜜橘為主打的柑橘品種在清江大規模種植,産量頗豐。
然而經過幾年的種植,清江柑橘雖然單位面積的産量上去了,但由於柑橘種植總面積不大,很難真正成為支柱産業。清江鄉鄉黨委書記黃彥説,為了改變現狀,資興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氣進行標準化生産,推進清江柑橘“品改”,向味道要價格,向品質要收益。
“柑橘品改的關鍵在於‘肥和病’,肥用好了,不發病了,自然果鮮味正。”廖千國説,資興市和東江庫區管理局整合涉農資金,今年投入近500萬元專項用於清江柑橘有機肥推廣和病蟲害統防統治。
“一個縣級市能夠整合全市500萬元涉農資金用到我們鄉一個農業項目上,政府如此重視我們,我們當然自己要舍得花本錢搞柑橘生産。”在當地農業部門的指導下,李志華等農戶首先就停用豬糞肥,而採用更科學的餅肥和配方肥。雖然餅肥的價格高出一倍,但政府能給予農家肥補助資金,佔到有機肥費用的1/3。
由於標準化生産,清江柑橘不僅增加了産量,畝産能夠達到6000~8000斤/畝;而且提升了品質,很快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
行銷新模式使禮品柑售價“以一當十”
“在溫州蜜橘同類品種中,我們清江生産出來的蜜橘銷售是最好的,賣錢是最高的。”“十一”前夕,東江湖柑橘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徐滿進就接到了上千件訂單,客戶點名要預訂10月上旬採摘的鮮甜柑橘,而這樣的柑橘2斤嘗鮮裝就高達19.9元。
1斤禮品柑緣何能賣出10斤普通柑橘的價格?在廖千國看來,這得益於電商等新興渠道行銷。以前清江柑橘主要依靠傳統批發銷售,等批發商到府收購,就今年的行情來説,收購價在1.8~2元/斤,像李志華這樣的柑橘種植大戶,14萬斤柑橘頂多賣28萬元錢,純收入不到20萬元。
要走新渠道,就必須通過專業合作社捆綁經營。清江鄉積極引導,讓專業合作社“抱團”賣橘,推行預訂銷售、電商銷售、“農超對接”三種行銷新模式。
早在9月10日,大遠村柑橘種植大戶黃群就接到了天津客戶的訂單,客戶一次性預付了30萬元,黃群組織合作社備貨。這樣的預訂銷售既解決了銷售難,又化解了橘農資金短缺的問題。
李志華通過長沙一家電商平臺的線上銷售,7天賣出了1萬斤鮮柑。“這得要感謝鄉里的物流健全和服務配套,目前我們這個小鄉鎮就有2家物流公司、7家快遞公司,上午採摘,下午就送到廣州客戶的手中。”
徐滿進對“農超對接”模式有著很深的感觸。“以前,我們把柑橘主動送到超市去,超市除了收取18個點的進場費,還要加收3000元的管理費,這樣的合作實在不划算。”如今,有了“清江柑橘”的品牌效應,有了合作社的“抱團”銷售,沃爾瑪、步步高等大超市主動到合作社收購,還支付0.5元/斤的清洗、分級服務費。
依靠産銷並重,清江全鄉柑橘産業年産值達2億元,帶動鄉村休閒旅遊收入過千萬元。
[責任編輯: 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