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金融

新華社:次新股頻現業績“變臉” 並非IPO提速惹的禍

2017年05月08日 15:10:17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上海5月8日電 題:次新股頻現業績“變臉” 真是IPO提速“惹的禍”?

  新華社記者桑彤、潘清、王旺旺

  伴隨上市公司一季報披露收官,次新股頻現業績“變臉”的現象受到關注,甚至有人質疑這是新股發行提速“惹的禍”。

  不過在業界看來,次新股業績下滑與多因素相關。來自監管機構的資訊則顯示,IPO常態化的同時發審趨於嚴格,“帶病闖關”空間已被大大壓縮。

  次新股頻現業績“變臉”

  隨著一季報披露完畢,企業盈利情況浮出水面。次新股頻現業績“變臉”,受到市場參與各方的關注。

  統計顯示,2016年和今年上市的次新股中,有33家公司今年一季度出現業績虧損,105家公司今年一季度出現業績下降,其中業績降幅超過50%的有26家。

  以創業板為例,一季度虧損的次新股包括科大國創、辰安科技、博思軟體、深冷股份、先進數通、新晨科技、古鰲科技、絲路視覺、理工光科、數字認證、天鐵股份等16家。

  其中,去年登陸創業板的博思軟體一改連續三年盈利的“亮眼表現”,一季度虧損590萬元,同比增長率為-452%。對此公司解釋稱,為了拓展業務,各辦事處人員數量增長使得工資等費用增加,同時報告期內非經常性損益下降,導致公司凈利潤同比下滑。

  這一現象在主機板和中小板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去年登陸滬市的超訊通信一季度虧損770萬元,去年同期盈利80萬元,凈利潤同比負增長1054%。按照公司的解釋,今年公司中標的通信網路建設業務合同暫未開始大規模啟動,江蘇、黑龍江和雲南三省業務投入較大出現虧損。公司還預測,年初至下一報告期期末的累計凈利潤和上年同期相比會出現大幅下滑。

  多因素致“地雷”增多

  一季度次新股頻現業績“變臉”,恰與今年以來新股發行節奏明顯加快同步。有人質疑這會不會是IPO提速“惹的禍”?

  資深財經評論人士賀宛男撰文稱,2016年至今上市的新股和次新股中,虧損加上業績下降的比例估計在15%至20%。如此高的比例為歷年所沒有。

  “一上市就告虧,板子該打誰?”賀宛男説,發行公司該打,仲介機構也有責任向投資者説清楚。

  在多位業界人士看來,多因素導致了次新股中“地雷”增多。

  興業證券策略研究員張兆分析認為,在目前上市週期冗長的背景下,部分企業的確存在等待期內“衝業績”,上市後繼續增長乏力的情況。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等專家也表示,盈利下降的次新公司中,除了少數上市前進行利潤“包裝”外,大多還是由於宏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或行業整體狀況不佳所致。特別是新上市公司以中小市值居多,抵禦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相對較弱。

  此外,一些行業的確存在經營季節性波動的特徵,這也導致部分次新股一季報業績“變臉”。

  “帶病闖關”空間被壓縮

  經歷了2016年的提速之後,IPO已步入常態化,今年以來穩定在每週核發10家的節奏。

  作為A股的“入門關”,IPO發行審核也顯現趨嚴態勢。公開數據顯示,進入2017年以來,共有175家企業進入發審環節,19家被否,否決率達到10.9%,在去年前三季度的6.2%和去年四季度的7.5%基礎上繼續穩步提高。

  來自證監會的消息稱,去年四季度首次開展的IPO企業現場檢查工作今年仍將繼續,督促發行人提高資訊披露品質,督促仲介機構勤勉盡責。對IPO中的違法違規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檢查中發現的違法違規相關線索將移送證監會稽查部門處理。

  上海一村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潘江認為,IPO否決率上升、核準率下降,部分在審企業撤回申請,均顯示在發審趨嚴背景下,“帶病申報”空間被大大壓縮。

  不過,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在嚴把“入口”的同時,還需通過完善並嚴格執行退市制度,把好“出口關”。

  “唯有形成有進有出的良性代謝機制,才能在保證上市公司整體品質的同時,保障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功能的有效發揮。”北京品今資産管理有限公司首席顧問仇彥英説。

  延伸閱讀:央行媒體:穩是強監管去杠桿主基調,勿以市場波動危言聳聽

      從“一殼難買”到“一殼難賣” 囤“殼”大戶急出清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