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京津唐及環渤海  > 正文

天津自貿區力爭“一炮打響”(圖)

2015-01-26 09:05 來源:天津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編制中的負面清單最近調整減少到85條

  ■自貿區綜合信用體系10項任務,正在進行基礎數據對接和信用資訊共用調試,爭取2月底對外服務

  ■設計了“一個平臺、兩個機制、綜合監管、社會監督”的監管框架

  ■租賃創新是天津自貿區方案的重要特色,爭取率先在租賃領域形成天津自貿區改革探索成果

  ■發展以金融創新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努力成為京津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核心區

  ■依託正在形成的航空産業全産業鏈條,未來打造中國新型航空産業園區

  “投資貿易便利化”“金融制度創新”“引領和推動京津冀開放型經濟發展”“服務於‘一帶一路’戰略”……建設好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無疑是昨天出席“兩會”的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熱議的話題,這些關鍵詞頻頻出現于代表、委員們的發言中。要將天津自貿區打造成為區域協同新平臺、轉型升級新引擎、開放經濟新動力、制度創新新高地,為國家開放戰略進行新探索——代表、委員們為天津自貿區建設畫出美麗藍圖。

  總體設計:工作團隊強力推進

  “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已獲國家正式批准設立,本市正積極開展各項籌備工作,爭取儘快實現自貿區掛牌運作,啟動各項制度創新和改革試驗,為國家試驗制度,為地方謀求發展。”出席市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的市人大代表、市政府副秘書長、商務委主任劉劍剛透露。

  劉劍剛説,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是我國北方唯一的自貿區,目前各項前期準備工作已基本成熟,市裏建立了強有力工作推動機制,商務委、發改委、濱海新區等方面抽調業務骨幹組成專門工作團隊,形成了較高水準的天津自貿區“總體方案”。同時,還嘗試編制了天津自貿區負面清單,最近根據國家對外商投資指導目錄的調整,又將負面清單調整減少到85條,努力與上海自貿區形成互補試驗、對比試驗格局。

  劉劍剛説,自貿區行政許可服務資訊平臺和門戶網站等的設計、搭建、審定、人員培訓、試運作等工作也在抓緊進行,制度創新設計、招商引資、引入機構和項目的具體落實工作也在緊鑼密鼓進行。

  濱海新區:重點建設綜合信用體系和事中事後監管體系

  “按照天津自貿區建設總體方案,濱海新區下一步將重點建設綜合信用體系和事中事後監管體系這兩個重要事項。”出席市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的市人大代表、濱海新區區長張勇向記者介紹。

  張勇説,自貿區綜合信用體系建設主要包括自貿區門戶網站、文書業務協同辦公系統及8個服務便利化資訊子系統等10項任務,各責任單位目前正在進行基礎數據對接和信用資訊共用調試,爭取2月底對外服務。在事中事後監管體系建設方面,濱海新區設計了“一個平臺、兩個機制、綜合監管、社會監督”的監管框架。“一個平臺”即自貿區綜合資訊平臺;“兩個機制”就是在金融監管領域建立與一行三會協調監管機制,在貨物監管領域建立與海關及檢驗檢疫局的協調監管機制;“綜合監管”就是設立綜合監督管理局負責自貿區內市場主體的監督管理及綜合執法;“社會監督”就是調動社會各方面共治共用的積極性,讓消費者參與監督,提升維權和自我保護能力。通過這一框架,全方位加強對企業市場行為的監督管理。

  東疆保稅港區:積極推進投資和貿易便利化深化改革租賃業創新

  出席市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的市人大代表、東疆保稅港區管委會主任張愛國向記者介紹,推進投資和貿易便利化是自貿區建設的重點工作,具體到東疆保稅港區,首先要從執行層面將政策率先落實好,今年將結合以負面清單為核心的投資管理制度改革,梳理主導産業項目登記、備案流程,提出限時辦理的辦法;在貿易便利化方面,將從企業業務發展需求著手,找準推動貿易便利化的關鍵節點,協調配合口岸監管單位和稅務部門開展創新,幫助企業拓展業務領域。

  張愛國表示,租賃創新是天津自貿區方案的重要特色,東疆率先開展的單機單船租賃、融資租賃出口退稅、國際船舶登記制度等在全國已形成複製和推廣。下一步,東疆將依託融資租賃領域積累的産業和政策優勢,探索以金融手段服務實體經濟的新路徑,在不斷拓展租賃領域和品種的同時,積極推進租賃資産登記、交易和租賃資産證券化,滿足租賃資産的流動性和管理需求,通過不斷創新,率先在租賃領域形成天津自貿區改革探索成果,向全國推廣。

  中心商務區:發展以金融創新為主的現代服務業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