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國內大中型鋼鐵企業實現利潤28.47億元,環比增長1.32倍,這是今年以來國內重點鋼鐵企業首次實現整體扭虧。
乍一看,鋼鐵業似乎邁出了擺脫産能過剩困局的重要一步,企業的日子有了起色。其實不然。鋼鐵行業前5個月扭虧,主要由於上游原材料價格特別是鐵礦石價格大幅下滑,與鋼鐵市場轉暖並無太大關係,更談不上走出産能過剩的泥潭。
不過,扭虧還是讓不少鋼鐵企業錯誤地認為市場形勢正在“逆襲”,不少在産能過剩壓力和淘汰落後進程中被迫限産和停産的企業,也轉而復産甚至擴産。數據顯示,從4月底開始,國內鋼廠的高爐開工率保持在88%左右,其後開工率持續上升至93%左右;進入5月份後,粗鋼日均産量更是屢創新高。
鋼鐵業當前的發展態勢,頗有“好了傷疤忘了疼”的味道。在“噸鋼利潤只夠買根冰棍”的年景裏,鋼鐵企業體會到了産能過剩帶來的“痛”,主動調整的積極性增強;但形勢稍微短暫好轉,一些企業立刻把化解産能過剩的問題拋之腦後。
近年來,我國鋼鐵、水泥、電解鋁、化工、船舶等行業的産能過剩問題嚴重。為加快化解産能過剩,中央出臺了相關政策措施。不過,化解産能過剩的進程遠遠沒有想像中的順利。
在産能過剩衝擊下,一些行業企業採取以量補價的做法,市場越是過剩,就越多生産;一些企業明明知道市場已經明顯供大於求,仍然爭破頭皮新上項目,一邊搞擴張,一邊等著供求關係能好轉;一些企業一旦看到市場行情稍微好轉,産品價格回升,便開足馬力生産,導致剛剛有所起色的行情又受到新的衝擊。
這種只看短期利益、忽視長遠發展的做法,是我國不少産業産能過剩難以化解的很重要的原因。甚至在一些新興産業領域,也存在類似的現象。例如,今年以來,光伏産業的多晶硅市場需求提高、電池組件産量繼續增長、光伏市場持續擴大,導致不少閒置産能的復産和新增産能投産,光伏産業今年可能將面臨新一輪産能階段性過剩局面。
這充分説明,儘管必鬚髮揮好市場機制在化解産能過剩中的作用,特別是突出企業主體作用,但這並不意味著,要把化解産能過剩的事情完全撒手交給市場,更不能樂觀地認為,企業能自行解決好産能過剩問題。由於市場調節具有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往往造成化解産能過剩的週期過長,而且容易出現反覆,最終使問題變得更加複雜,累積的矛盾也會越來越多。
因此,在化解産能過剩中,既要相信市場的力量,但更要把尊重市場規律與改善宏觀調控相結合,著力加強宏觀調控和市場監管,綜合運用法律、經濟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化解産能嚴重過剩矛盾的合力。同時,也要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形成有利於發揮市場競爭機製作用、有效化解産能嚴重過剩的體制機制環境,最終建立化解産能嚴重過剩矛盾的長效機制。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