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增速7.4%。這樣的速度雖然創下6個季度來的新低,但與去年一季度相比只下降了0.3個百分點,同時,通貨膨脹率控制在較低水準、就業保持快速增長、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中國經濟走勢運作在合理區間。我們已經確定的方針和所擁有的政策儲備,能夠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和挑戰,中國的發展有著很強的韌性——
□ 經濟運作處於合理區間
經濟增長保持中高速度,通貨膨脹率控制在較低水準,就業保持快速增長,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表示,判斷一個經濟體發展狀況好壞,首先要看其宏觀經濟基本面。一季度,我國4大基本面指標均表明經濟運作處在合理區間:經濟增速達到7.4%的中高速度,通貨膨脹率控制在2.3%的較低水準,就業保持快速增長,國際收支基本平衡,表明宏觀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的勢頭。
放眼全球,我國7.4%的增長速度依然是一枝獨秀,遠高於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2%左右的增速。回顧歷史,雖然經濟增長速度在回落,但增量還是在擴大中。按不變價計算,2013年的GDP增量相當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1年的GDP總量,按現價計算,更是相當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1年的GDP總量。“從中長期來看,這一經濟增速仍然不低。”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説。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表示,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是7.5%左右,既然是左右,就表明有一個上下幅度,無論經濟增速比7.5%高一點,或低一點,只要能夠保證比較充分的就業,不出現較大波動,都屬於在合理區間。
7.4%的經濟增速無疑是在合理區間,就業形勢更是穩中向好。盛來運透露,一季度,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超過300萬,相比去年同期繼續增加;國家統計局調查失業率的數據總體穩定;農民工監測調查也顯示,一季度外出打工6個月以上的農民工同比增加288萬人,增長了1.7%。
此外,國家統計局數據還顯示,一季度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去年同期上漲2.3%,表明當前我國物價總水準基本符合宏觀調控預期,與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也為更深層次的改革提供了相對寬鬆的政策環境。
從國際收支狀況來看,儘管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1.0%,但貿易順差依然達到167.4億美元,我國國際收支基本保持平衡。
□ 經濟轉型步伐逐步加快
三次産業協同發展;投資與消費的關係更趨合理,需求結構進一步轉變;收入分配結構有所改善
盛來運強調,經濟增速放緩是我們主動調控的結果,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一季度經濟數據表明,我國結構調整正在發生著一系列積極的變化。
從産業結構來看,當前我國三次産業協同發展,産業結構繼續優化。一季度,第三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為49%,比上年同期提高1.1個百分點,高於第二産業4.1個百分點,我國由工業主導型經濟向服務業主導型經濟轉型的步伐正在逐步加快。第一産業內部,裝備製造業和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平均增速高3個百分點左右。
從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來看,投資與消費的關係更趨合理,需求結構也在進一步轉變。其中,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比去年一季度繼續下降,內需仍然是支援中國經濟增長最主要的因素,且內需的貢獻繼續增強。
“一季度出口總額儘管有所下降,但如果扣除去年同期特別因素的影響,我國外貿進出口仍然運作在一個基本合理的區間。”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綜合統計司司長鄭躍聲説。盛來運則表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一季度增長4.2%,比去年增速雖略有回落,但仍保持增長。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出口交貨值佔我國對外出口的比重在85%左右,出口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依然巨大。
內需方面,“雖然名義增速回落,但扣掉物價以後的實際增速有所加快,這意味著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呈上升趨勢。”盛來運強調,“投資增速回落、貢獻減弱,表明我國由投資主導型經濟向消費主導型經濟轉型的步伐逐步加快。
同時,從投資本身的內部結構來看,第三産業投資、民間投資比重繼續提高,其中,民間投資的比重比去年同期提升1.5個百分點,達到64.8%。
結構調整的積極變化還體現在收入分配結構有所改善上。一季度居民收入名義增長速度比企業利潤的增長速度及財政收入增長速度高出近2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居民收入佔GDP的比重有所提高。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縮小,按照簡單的收入倍差來算,農村居民收入與城鎮居民收入比為1:2.53,也有所縮小。
□ 主動降速體現理性發展
主動降速體現出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向更加理性、宏觀調控手段更加嫺熟
儘管一季度開局平穩,總體良好,但當前外部環境仍然複雜多變,國內經濟仍存在一定的下行壓力,如何判斷下一階段我國的經濟走勢?
盛來運指出,要透過一季度經濟增速回落的原因看到本質。
首先,外部環境仍然複雜嚴峻,世界經濟的復蘇情況比預期差,不可避免地要影響到我國的出口形勢,導致出口增速不如預期。
其次,我國正處在“三期”疊加階段,即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發展中必須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勞動力供求關係在發生新的變化,資源環境條件的約束性持續增強,這些都使得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趨於下降,我國經濟增速下行符合階段性的客觀要求。
更為重要的是,經濟增速放緩是政府主動調控的結果。今年以來,我國各級政府加大了淘汰落後産能的力度,也增強了環境污染治理的力度,一些地方寧願把經濟增速降下來,也要追求綠色發展、追求可持續發展,這是值得鼓勵的。同時,在“三期”疊加的新階段,主動把增長速度降下來也有利於調結構、轉方式,特別是有利於市場機制發揮倒逼作用來推動企業轉型升級。
李克強總理近日在博鰲亞洲論壇演講中的表態鏗鏘有力。“我們有能力、有信心保持經濟在合理區間運作。”他説,去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在實踐中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積累了新的調控經驗。我們不會為經濟一時波動而採取短期的強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長期的健康發展,努力實現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我們已經確定的方針和所擁有的政策儲備,能夠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和挑戰,中國的發展有著很強的韌性。
主動降速,體現出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向更加理性、宏觀調控手段更加嫺熟,這表明我國既能夠讓經濟增速放緩,更能讓經濟運作保持在合理區間,這是我國當前宏觀調控的基本要求,也是中長期政策的基本取向。(經濟日報記者 薛志偉)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