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地方政府如何走出“土地財政”怪圈

2013-04-18 15:10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一季度,全國公共財政收入32034億元,增長6.9%,比去年同期回落7.8個百分點。其中,中央財政收入14606億元,同比下降0.2%;地方財政收入(本級)17428億元,同比增長13.7%。在分析地方財政收入(本級)增長的因素時,財政部指出:“地方財政收入增長,主要是房地産市場成交額增加,相關地方稅收相應增加”。

  再來看看政府性基金收入情況。一季度,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9681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8.7%。其中,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784億元,同比增長4.2%;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本級)8897億元,同比增長42.9%。在分析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本級)增長的因素時,財政部又指出:“主要是受土地成交額增加”的影響,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7700億元,同比增長46.6%(去年一季度同比下降34.6%)。

  稅收收入靠“房”,基金收入靠“地”。一言以弊之,如今的地方政府已全面陷入“土地財政”怪圈!

  有人可能會説,“土地財政”如此猖獗,都是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惹的禍。竊以為,這只不過是一個“幌子”而已。要知道,中央政府對城鎮化建設已經提出了很明確的要求,其中特別強調“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和“堅持房地産調控政策不動搖”。其實,真正的原因在於地方政府財力吃緊。

  有資料表明,眼下的地方財政收入佔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已由從分稅制改革前的70%左右驟降到50%以下。加之,地方政府承擔著與其財力極不相匹配的事權,使得本已拮據的地方財政雪上加霜。儘管中央政府通過轉移支付等途徑彌補地方政府財力的不足,但這些資金都是有專門用途的,地方政府能“飯”否?

  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肯定不會“坐以待斃”,就會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實施“非正式”的收入自主權,而依靠出讓土地使用權的收入來維持地方財政支出就成了不二選擇。土地出讓後,地方政府還能獲取包括建築業、房地産業等營業稅為主的財政預算收入,這些收入全部歸地方支配。僅此兩項就佔到地方稅收的近四成。在一些地方,“土地財政”成了名副其實的“第二財政”,有的甚至成了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然而,無論怎麼講,以土地出售為主的“土地財政”只能起到暫時性的緩解作用,其與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來源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要求相背離。這是與我國當前實施的分稅制具有緊密的聯繫,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産物。我們必須予以正視。

  要使地方政府儘快步出“土地財政”怪圈,除了規範現行的土地制度外,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對現行的財政稅收制度進行改革。中央政府可以下放一些稅收給地方政府,使得地方政府的財權與事權相匹配。另外,中央政府需要幫助地方政府建立多元化的投資機制,降低地方政府謀求“非正式”收入的動機。當地方政府有了長期而合理的收入來源渠道,再輔之以科學的政績考評機制,地方政府定當步出“土地財政”怪圈。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