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應理性盤算“資源性漲價”的得失賬

2013-03-26 10:40 來源:山西晚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有消息稱,國內天然氣價格從4月起將進行大幅度上漲,各地零售價將達3元-3.5元╱立方米。

  有關方面“資源性漲價”的理由幾乎已經令人“審美疲勞”。從理論層面而言,包括天然氣在內的資源型產品漲價,理由確實無懈可擊。但是,有關部門還需要從宏觀經濟發展、國民福利保障等更高層面,來理性考量算“資源性漲價”的得失賬。

  資源性聯動漲價,影響最大的就是普通民眾、農業等其他相關基礎產業以及民營企業。比如,相關數據顯示,如果天然氣供應商在基準價的基礎上上浮10%,那麼化肥用氣價格就會上漲到1.012元╱立方,千立方上漲了320元左右。這意味著農資成本的大幅度上漲,農產品價格也將因此面臨上漲壓力,物價中最關鍵的農產品價格調控,將面臨更為嚴峻的形勢。民眾未來買菜買米,又要擔憂錢袋子吃緊了。

  天然氣一漲價,作為企業和個人,基于經濟人理性,必然要選擇其他替代產品。比如電力、煤炭,供需關係的變化將刺激電力、煤炭價格的上漲,結果就造成企業和居民無論選擇哪種能源產品,都是要為漲價買單。

  下遊的加工和消費行業就不那麼幸福了。交通運輸業、物流業、化工產業雖然可以利用價格調節手段轉嫁部分成本,但是往往受到行政調控,價格不可能大幅度上漲,因此總體效益由于天然氣價過高而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下遊產業往往是民營企業佔大頭,由此形成產業格局的兩極:受到政策性保護,享有資源獨佔特權的資源型上遊產業,往往由國營企業控制。他們一旦出現虧損則享受國家財政補貼,進而可以要求政策性漲價。而下遊產業可謂 “臟累差”,則由民營企業“打工”。結果就是資源產品一“感冒”,民營企業就“發燒”。

  更為糟糕的是,物價上漲帶來的壓力需要轉移分擔,其中一個重要渠道就是為民眾“漲工資”,可是民營企業一無國有企業的政策優勢,二要承受著從原材料、運輸、制造到人工成本的全方位上漲,而面臨的終端市場因為競爭白熱化,很難將上漲的所有成本都消化到銷售價格中。其結果就是資源產品價格漲一點,民營企業死一片。近年來民營企業倒閉潮已經說明,這不僅會帶來政府財稅、就業崗位的減少,更會造成產業結構的劣勝優汰——越是市場化充分的產業領域越倒霉,越是計劃經濟濃厚的資源壟斷領域越佔便宜。

  因此,有關部門不能只盤算“資源性漲價”的收益賬,更要關注其背後隱性的損失賬單,算算民眾要為此埋多少單,民營企業要付出多少代價,國民經濟發展受到的長遠影響等,如此才能真正通盤考量出“資源性漲價”究竟得大于失,還是失大于得。

  畢舸(廣東媒體從業者)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