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藥交中心61個品規救命藥斷供背後:原料藥價“上天”成品藥價“入地”
每經記者 金 喆 每經編輯 曾健輝
破傷風抗毒素、葡萄糖注射液……這些為人熟知的藥物,在廣東藥品交易中心(以下簡稱廣東藥交中心)5月2日發佈的一張清單上,被標注為“急(搶)救藥品”。不過,它們被列在這張清單上的原因,是因為企業“斷供”。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列在“斷供”清單上的急(搶)救藥品共61個品規(指藥品規格,如劑量大小、劑型等),而整個清單顯示,有多達1004個品規的藥品斷供。
“救命藥”為何斷供?
藥品原材料成本漲幅大
“廣東是醫藥大省,中了標誰想丟掉生意?企業不是不願做,而是不敢做。”面對記者的採訪,曾任廣東一家老牌藥企董事長的李雲(化名)直言,不是企業不想做生意,而是生産成本與中標價格的倒挂情況讓企業沒有生産動力。《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藥企不願買單、中標後不供貨的例子在各地屢見不鮮。2016年5月,廣東藥交中心就曾對未按合同供貨的806個品規的藥品進行公示,並明確指出若公示期結束後未按時供貨,將被取消該品規兩年內在廣東省的入市交易資格。此外,國內多地也曾發生藥企中標不供貨而被公開點名的事情。
湖南省藥品流通協會秘書長黃修祥此前曾對記者表示,廣東作為藥品消費大省,醫療機構採購量很大,如果藥企能夠拿下這個市場並存活的話,在全國其他省份賺錢的能力都不會太差。
辛辛苦苦中的標,如今卻成了“燙手山芋”,這麼多藥企“斷供”又有什麼隱情?記者聯繫了近十家處於“斷供”名單上的企業,其中除了兩家認為“斷供”是由於配送企業的原因外,其餘受訪企業人士均將焦點指向了生産成本。
李雲告訴記者,藥企供應藥品不及時或者未供貨主要有兩部分原因:第一,生産成本尤其是原材料成本漲幅過大;第二,原料藥被壟斷現象嚴重。他表示,藥品採購中標價格理論上很科學,參考標準有周邊重點省市的平均價、入市價和議價,但由於藥品的經濟活動有滯後性,中標價格參照的往往是過去四五年間的數據,但生産成本、尤其是原材料的成本卻是逐年上漲甚至翻番。再加上新版GMP標準認證、一致性評價等政策影響,企業對車間、産品的升級改造,也推動了藥品成本上升。
對於原材料的成本攀升,李雲深有體會。他給記者舉例稱,感冒清的生産企業都需要用嗎啉胍作為輔料,但全國只有一兩家企業生産這種原料藥,價格從原來的每噸一兩萬元飆漲到一百萬元左右,“非常離譜”。
不僅如此,藥品管理標準趨嚴也導致藥企生産成本陡增。李雲表示,以前監管部門對復方丹參片只進行成分檢測,1噸三七大約可以生産5000件,2012年開始,檢測標準改成嚴格的含量檢測,要求每一片藥品含有1克三七,結果1噸三七就只能生産1000件。再加上三七原料過去幾年炒得厲害,極大提升了生産成本。還有一些藥品則是由於工藝改善的提高造成成本增加,以前1塊錢就能買到的感冒靈,正是由於工藝調整、生産成本與價格倒挂,不願做賠本買賣的企業索性放棄了生産。
廣東湛江一家藥企的董事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停止供貨實屬無奈,近年來中藥材價格大幅上漲,極大推升了生産成本。目前,有些藥品的中標價格,連買原料的錢都不夠。如果按約供貨,不僅沒利潤,還要賠錢。
原料藥壟斷是深層次原因
多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的藥品生産企業負責人都提到,原料藥壟斷已成為藥品原料漲價的一個重要因素。
“多巴苯丙胺被要求定點生産後,生産的廠家變少,經銷商都壟斷了原料,維生素B1也存在這種情況。”廣東一家藥企的招標部門負責人張先生告訴記者,經銷商壟斷導致原料藥成本不斷上升,但由於政府的相關規定,低價藥價格無法提升,企業根本無法正常生産。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醫藥物資協會副會長、好醫生藥業集團董事長耿福能在其提交的《關於要求國家相關部門破除原料壟斷,平抑藥價的建議》中表示,部分原料藥生産企業及經營企業,利用《藥品管理法》及相關法規定“對實行批准文號管理的原料藥,生産其製劑必須採用有批准文號的原料藥”,利用手中掌握的批准文號資源,採取提高原料藥價格,或不外賣原料(僅供自己生産),造成市場製劑藥品價格虛高或老百姓無法買到有些救命藥。
他還指出,一些醫藥經營公司與個別獨家原料生産廠家聯合漲價,導致原料藥上漲近840%;也有醫藥經營公司以高出價格與國外企業談總代,導致原料藥漲幅達677%等,有些原料藥3年內上漲1566%等。
事實上,國家發改委也曾出手整頓原料藥壟斷的現象。2016年,發改委對華中藥業、山東信誼、常州四藥等三家公司達成並實施艾司唑侖原料藥、片劑壟斷協議案依法作出處罰,合計罰款超260萬元。
雖然國家表現出對醫藥行業反壟斷執法的強勢態度,但部分原料藥漲價勢頭仍然較猛,原料藥價格飆漲導致上游企業供需緊張日益嚴重。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10月~2013年5月,“信龍去痱水”主要原料麝香草酚的價格從275元/公斤漲到8808元/公斤,漲價32倍;地高辛片原料藥從2014年9月的7.5萬元/公斤逐步上漲至2015年1月時的40萬元/公斤,半年上漲5倍。以印度企業生産的多潘立酮原料藥為例,全國只有兩個進口獨家經銷商,價格在兩年間從900元/公斤一路漲到7000元/公斤。
原料藥漲價和招標降價對藥品生産企業的“雙重擠壓”,讓企業倍感受傷,最終只能導致部分藥品斷供。記者根據廣東藥交中心此次公佈的名單統計,1004個品規的藥品中有711個是急(搶)救、臨床必用藥和廉價藥,包括急(搶)救用藥61種,臨床必須且採購困難的32種,廉價藥335種,其他基藥品種283種。
5月3日和4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曾多次撥打廣東藥交中心公開電話,希望能了解供貨不及時和未供貨的藥品數量及廠家解釋的原因,但截至發稿時仍未取得聯繫。廣東省衛計委相關人士表示,關於藥交中心的情況需諮詢相關部門後再回復記者,截至發稿時記者尚未得到回應。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