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故宮遊客達8萬後將停止售票 禁止導遊使用擴音設備

2015-01-28 10:16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推出分流限流新舉措,最早今夏實施,將於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售半價票,禁止導遊使用擴音設備

   “上海踩踏事故,對我們的警示很大。”昨日,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今年故宮將推出分流限流新舉措,目前公開徵集社會意見,最早將於今年夏季開始實施。

   據介紹,故宮分流新措施共有3條,分別是每天限定接待觀眾8萬人次、網上預售半價門票、禁止導遊使用擴音設備。單霽翔表示,近年來故宮的觀眾數量居高不下、淡旺季分佈不均,不僅給古建築和文物藏品的保護工作帶來難度,更影響了觀眾遊覽的舒適度,造成了極大的安全隱患。如何調整現行參觀制度,有效限流分流成為故宮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管理的當務之急。

   “這次我們下決心,觀眾到8萬後就停止售票。” 單霽翔表示,希望更多遊客能夠在網上購買預售票,這樣既能減少遊客現場購票排隊時間,也可避免高峰時在現場買不到票。

   焦點1 每日限定遊客8萬人次

   去年故宮接待1525萬人次,超過法國盧浮宮成為世界上接待觀眾最多的博物館。

   “故宮上下臺階很多,高峰時期人擠著人往前走。”單霽翔表示,儘管故宮博物院從未發生過踩踏事故,但採取分流限流措施勢在必行,否則將無法控制龐大的觀眾流。

   故宮從2008年起逐步建立監測資訊平臺,在多年數據研究的基礎上,同時結合多年工作經驗,以及故宮世界文化遺産地的特點,初步界定了單日接待觀眾人數為8萬人次,當日遊客達到8萬後將關閉窗口停止售票。

   “多項數據顯示,當客流量在8萬時,遊客能舒適地遊覽,景區承擔的接待壓力也比較合適。”單霽翔表示,最近國家旅遊局發佈了《景區最大承載量核定導則》,國家文物部門也表示近期會發佈遺産地及博物館最大承載量的計算公式,故宮博物院將認真參考執行。

   焦點2 淡季網路預售20元半價票

   新規規定,故宮將於每年11月1日起至第二年3月31日(不含元旦、春節假日期間),在網上出售20元(不含鐘錶館、珍寶館)的半價優惠門票。

   單霽翔介紹,故宮博物院全年接待量分佈嚴重不均,觀眾流量曲線呈現出“雙針一峰”的特點,即“五一”、“十一”兩根針,暑期一座峰。2014年暑期,日均觀眾接待量超7萬人次,最多日超過10.7萬人次;而淡季日均接待觀眾僅為2.9萬人次。

   “如何將旺季參觀故宮的觀眾,引導至淡季來參觀”,單霽翔稱,故宮不會通過漲價的方式來限制遊客,以免限制學生群體和低收入人群遊覽。採取淡季網路預售半價優惠,一方面意在“削峰填谷”,增加淡季遊客數量;另一方面,鼓勵觀眾多采用網上預約購票,通過預約網購、分散購票達到減少並最終取消現場售票的目標。

   特別是旅行社團體,在參觀的高峰期更要提前網上預約。既能減少現場購票人數,降低排隊購票時間;也便於故宮根據網上購票情況調整應對方案,保證觀眾能夠舒適、安全地遊覽故宮。

   焦點3 將提供萬個同頻率耳機

   故宮將於2015年4月1日起採取系列措施,禁止旅行社導遊在院內使用各種擴音設備。

   近年來,北京市旅遊主管部門曾發文要求“景區與博物館內禁止使用手持小喇叭、麥克風等易對周圍環境造成干擾的擴音器材進行導遊和講解服務”;2013年,北京市旅遊委開展景區周邊一公里整治工作,明確要求導遊在故宮停止使用擴音喇叭講解。

   故宮也多次接到投訴,稱部分導遊使用擴音設備講解,甚至在遊客密集區出現多位導遊同時使用擴音設備,干擾了正常的參觀秩序和文化氛圍。

   故宮宣傳教育部主任閆宏斌介紹,4月起,故宮將為旅遊團成員提供約1萬個同頻率耳機。導遊可使用耳機為遊客講解。耳機將設置100個頻點,各旅行團可選擇自己的頻點,設定完成後,佩戴相同頻點的遊客之間可以對話,各頻點耳機的資訊傳播互不干擾。

   “導遊講述的故事、野史類內容較多。”閆宏斌表示,由於導遊的講解多注重趣味性,可能忽略了文物背後真正的文化內容。希望遊客使用自動講解器,故宮將為團隊專用自動講解器推出優惠價。

   同時,故宮正在研發手機應用軟體,擬在故宮各景區設立二維碼,遊客每到一個地方可以掃碼獲取該處文物的歷史資訊。(新京報記者 陳瑤)

[責任編輯: 宿靜]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