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上海自貿區人才大廈舉行首場人才招聘會,場面火爆,管理人員緊缺。
上海自貿區掛牌短短一年來,已經有一萬餘戶企業成為了自貿區中的一員。然而,許多企業雖然入駐了自貿區,但對於未來依然非常迷茫。自貿區究竟可以為企業帶來怎樣的商機?又會引發哪些行業前所未有的改革?在自貿區中淘金的各類企業需要提防哪些風險呢?《國際金融報》記者通過採訪國內外學者和行業專家,詳細剖析上海自貿區的“淘金秘籍”。
六大領域凸顯商機
自貿區的商機在哪?這一問題自從自貿區掛牌以來就成為國內外各類企業關心的焦點。一年之後,這一議題已經蔓延至尚未參加高考的莘莘學子——他們希望自己所學的專業未來可以在自貿區內學以致用。
“自貿區最重要的制度創新包括準入前國民待遇、探索負面清單管理和探索對外投資服務。所以,自貿區最大的商機自然就體現在可投資領域的擴大,高效低成本的跨境物流和資金流等方面。”高頓財經研究院副院長馮偉章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這樣概括了自貿區的商機。
似乎這樣專業的解讀聽上去有些深奧,馮偉章接著用更加直白的語言告訴記者,“從目前來看,將從自貿區受益的企業主要是金融、航運、商貿、專業服務、文化、社會服務這六大領域。”由此可見,自貿區的掘金路線就要從這六個領域探索。
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周漢民更是詳細解讀了這六大領域所蘊含的商機。
首先,金融領域的開放是最重要的,全世界都在關注自貿區的金融開放。對此,周漢民點出了自貿區金融領域的四個關鍵詞彙。
“我們向世界公佈的自貿區開放措施中提到了‘外資金融機構設立外資銀行’,請注意這裡提到的是機構,這要比單純的銀行大得多,這意味著未來自貿區內金融混業經營存在的可能性。”周漢民意味深長的解讀,教會更多的人從字裏行間尋找自貿區金融領域的商機。
周漢民第二個點出的金融關鍵詞,便是民營銀行,未來自貿區將出現更多民營金融活力軍。第三個關鍵詞是“有牌照的設立”,他表示,“這説明今後銀行不僅是經營範圍有限,也可以是經營對象專一”。第四個關鍵詞是“離岸業務”,周漢民強調,“這是上海自貿區的核心詞彙,未來各行各業都會圍繞它做出必要的文章”。
而在航運領域,周漢民指出,“允許中資公司擁有或控股擁有的非五星旗船,先行先試外貿進出口集裝箱在國內沿海港口和上海港之間的沿海捎帶業務。”這正是這一領域最大的商機。
對於商貿服務領域,周漢民認為增值電信業務、健康産業、遊戲遊藝設備等都是企業可以淘金的重點區域。
而談到專業服務業,周漢民點點自己的太陽穴,“這就需要企業完全依靠智力了,而不是資本”。律師行業、資信調查、旅行社、人才仲介、投資管理、工程設計……這些領域一旦全部開放,將會迸發出強大的滲透力。
對於第五個領域——文化産業,周漢民坦言這是我國在六大領域中最為謹慎的,負面清單也會開得最多。但在這一領域中,演出經紀和娛樂場所依然是企業可以大展拳腳的。
要説這些領域中最有潛力的是什麼?周漢民提了提嗓音點出了社會服務。“無論是教育培訓還是醫療服務,都是未來投資的重點,這些領域在自貿區中勢必會迸發出無限的潛力。”
更多金融便利襲來
自貿區掛牌一週年來,自貿區內的企業整體反響不錯,專業調研機構通過調查發現,企業認為自貿區開局見效的主要原因來自於自貿區給予他們的金融便利。其中,最大的便利來自於銀行試水金融創新,開展各類新業務。
據報道,目前9家中資銀行的分行和12家外資銀行的支行已經在自貿區落戶,業務包括:幫助企業設立FT賬戶,實現境外、區內資金流通;提供企業境外人民幣借款;為大宗商品衍生品交易提供金融服務、跨境人民幣雙向資金池業務、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業務等。
自貿區掛牌以來累計入駐1400家金融機構,其中持有牌照的金融機構52家,類金融機構163家,其他機構1200家。以提供企業境外人民幣借款為例,過去企業中短期和長期境外融資分別需要商務部和發改委審批。
今年2月21日,央行出臺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的通知,區內企業可以無需審批,按實繳資本1:1的比例直接從境外借款,資金進來當天就可以使用,融資效率大為提高。同時,由於境外資金成本相對較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可以下降10%至20%。
“自貿區所帶來的投融資便利不僅可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未來為個人帶來的便利空間也非常值得想像。”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汪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在自貿區內工作一年以上,擁有自貿區的完稅記錄的‘個人’便可以享受這一系列的便利,他可以投資國內國外各種各樣的金融産品,甚至可以捕捉境內境外的各種套利機會。”
而對於企業,汪滔指出,自貿區內的金融機構和非金融企業,可以按照規定在境內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可以進入上海地區的期貨和金融交易所進行投資交易。在國外可以融入本外幣資金,開展跨境直接投資。符合條件的企業還可以開展境外的衍生品的交易。而這些都是金融創新所帶來的便利,企業應該“好好利用”。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