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網購投訴遙遙領先 謹慎小心各種欺詐行為

2014-04-09 10:19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近年來,網路購物發展迅速。商務部發佈的數據顯示,2013年網購規模達到1.85萬億元,增長超過40%。然而,就在網購成為時尚的同時,各種欺詐行為也隨之紛紛襲來,各種陷阱讓消費者頻頻中招,以致相關消費糾紛頻發。中國消費者協會統計數據顯示,目前關於網購的投訴在各種投訴中遙遙領先。本報記者通過調查,將各類網購投訴進行了歸納總結,並在這裡給大家做一個提醒。

  ■本報記者 李燕京

  騙術一:

  虛假描述 以次充好

  誇大宣傳是最常見的網購陷阱。在一些電商對産品的描述中,充斥著奇葩的、錯誤的概念,甚至是惡意的虛假描述。

  記者在一家淘寶網店看到,某型號LED投影機,價格近6000元,但在産品描述中充斥著大量錯誤,這些錯誤描述明顯是為了誤導消費者。如該産品宣稱擁有“92%的光轉化率”。光轉化率代表光源將電能轉為光能的效率,事實上,目前不管是德國歐司朗還是美國流明納斯的專用LED投影機,哪怕是最新的頂級産品,也是低於30%的。

  另外,網上所售食品虛假宣傳、以次充好的現象也很普遍。北京消費者小王對於這點深有感觸,他曾在不同的網店、電商平臺買過同一款芒果幹,本應該是全外文包裝、貼中文標簽的商品,可是,其中一次他收到的芒果乾沒有中文標簽;另一次,外包裝背面的介紹是中文,口感和味道也都不同。

  騙術二:

  偷盜資訊 騙人錢財

  支付寶、網銀等快捷支付方式是網購常用的付款方式,一些不法分子就在消費者購物時盜取購物資訊,並以消費者的支付寶出問題為由,要求消費者採取其他付款方式,進行詐騙。

  消費者陳先生在淘寶網上買了一件價格為800元的衣服,提交訂單並付款後沒多久,就接到一名南方口音的女子打來的電話,自稱是淘寶網的售後客服,稱因為支付寶升級,沒有接到陳先生提交的訂單,要求陳先生和她在QQ上聯繫。隨後,陳先生與該女子在QQ上聊天,該女子詢問陳先生用什麼方式支付網銀,並讓陳先生授權她通過遠端遙控,幫助陳先生使用網銀。隨後,該女子讓陳先生先支付2元,陳先生按照她的要求在支付金額上填寫了2元,並輸入密碼。可後來陳先生發現,轉出的竟是228123元。

  騙術三:

  轉移連結 以假亂真

  張女士在淘寶網上看中了一款名牌大衣,該網店信譽度是“皇冠”級別,而且好評數多達幾百條。張女士正在瀏覽時,電腦突然彈出一個對話窗口,於是張女士就在該窗口和對方進行討價還價,最後對方答應再優惠200元,還給張女士發來了一個網址連結,並稱“價格已經改好,點擊此連結就能成功拍下該款大衣。”張女士滿心歡喜地打開該網址連結,發現商品和網店銷售界面一模一樣,於是就通過網銀支付了1800元的購物款。支付成功後,張女士在淘寶網上卻怎麼也找不到自己購買此商品的交易記錄,諮詢網店,對方卻表示沒有相關的交易資訊,更沒有收到過貨款。至此,張女士才知道和自己交談的是騙子,她上當了。

  騙術四:

  貨到付款 也不安全

  不少網購的消費者認為選擇貨到付款挺安全。殊不知,如今也有不少騙子盯上了貨到付款,配合精心準備的“道具”,進行網購詐騙。

  張先生在登錄某購物網站後,找到一家叫“風順”的手機店,看好了一款小米3手機,並通過QQ與賣家聯繫,雙方商定以1999元的價格成交。賣家主動要求採用貨到付款的交易方式。4天后,張先生收到了快遞送來的手機,看到手機能正常開機,就確認收貨並向快遞員支付了貨款。但很快,張先生就發現這個手機雖然能夠正常開機,但是手機螢幕有一部分不好用,於是聯繫賣家,賣家很爽快地答應給他換一台新機,並要他先退回手機,然後再給他郵寄一台新機。沒想到,張先生寄出手機後,賣家就消失了,“風順”手機店也無法再登錄了。

  騙術五:

  購物回訪 實為詐騙

  近期各大電商網站均出現了一些不法分子假冒客戶服務人員、銀行人員、公安人員等,以“簽錯單劃分為批發商顧客,銀行需扣款”、“回饋老顧客贈送大禮包並支付運費及關稅”、“中獎或贈送産品但需支付郵寄費”、“銀行人員通知扣款”、“公安機關調查取證”等為由,誘騙顧客轉賬匯款,進行詐騙活動。

  網路購物方便快捷,但是作為消費者,一定要多個心眼,在購物付款時要謹慎,這樣才能保障購物安全。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