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發銀行昨日晚間公告稱,確認擬收購上海信托。這意味著,一旦收購完成,浦發銀行將在擁有銀行、基金、金融租賃、投資銀行(境外)等牌照的基礎上,再增加一塊信托類業務牌照,這也將使得其初具銀行係金控集團雛形。
浦發銀行公告稱,公司正與上海國際集團研究受讓上海國際信托有限公司控股權等事宜,具體方案尚在研究過程中。在業界看來,浦發銀行收購上海信托,可謂機遇與挑戰俱存。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浦發銀行擁有基金、金融租賃、投資銀行(境外),以及銀行等業務牌照。一旦收購上海信托股權成行,浦發銀行金控集團的目標將已具雛形。業內人士認為,這將使得該行打通信托、租賃、銀行等各項業務客戶的資源,形成協同效應。
其實,商業銀行通過收購和入股信托公司並非個案。2007年6月,經銀監會批準,交通銀行宣布對湖北省國際信托投資有限公司實施重組,成立交銀國信。這是中國首次正式批準商業銀行入股信托公司實施混業經營,成為當時中國信托行業重整轉型的重要信號,更是金融混業經營在信托業領域的實質性突破。
此後,建設銀行在2009年3月入股合肥興泰信托有限責任公司獲批,建行出資34億元持有興泰信托67%股權,並將其更名為建信信托。去年1月,第三家銀行係信托公司誕生,興業銀行控股前身為聯華國際信托的興業信托獲批。目前,興業銀行持有興業信托73%股權。
分析人士指出,銀行希望引入信托公司補充業務和金融創新。“信托的制度比較靈活,對于銀行的投行業務、資產管理業務、理財業務、表外業務都是重要補充,便于金融創新。”用益信托分析師李旸分析,“銀行、信托聯係就很緊密,信托公司有大量平臺業務,銀行出于自身需要迫切希望有個自己的信托公司。”
一位信托公司副總經理接受上證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倘若銀行成為信托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在產品銷售和客戶開拓等方面有很大便利,有利于信托公司的壯大。
“比如信托公司的產品可以借股東銀行的私人銀行渠道銷售,而銀行可以享受信托項目資金托管,這樣資金就在一個體係內流轉。”該信托經理告訴記者,“同時還有利于內部資源整合,為客戶提供更全面的服務。”
當然,銀行收購信托公司並非都是一帆風順,招行收購西藏信托歷時四年,最終以失敗告終。此外,並不是每家銀行係信托公司盈利能力都能躋身行業前列。
“混業經營是未來趨勢,擁有全牌照的中信、平安產品組合就做得比較好,銀行現在收購信托公司迎頭趕上還不晚。”信托專家孫飛表示,“部分銀行係信托凈利潤略低于行業平均,主要因為風格偏保守,未來還需加大金融創新,積極拓展市場。”
[責任編輯: 楊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