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為世界最大貿易國,為人民幣在世界貨幣市場發揮更大作用提供了新的機遇。人民幣升值預期、交易量迅速擴大以及人民幣作為投資組合渠道的吸引力越來越大等因素,推動全球人民幣使用量激增
人民幣成全球第八大支付貨幣
隨著中國的日益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步伐的不斷推進,人民幣作為支付貨幣的需求正在日趨加大。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1月23日公佈的報告顯示,2013年11月和12月,人民幣連續兩個月榮登世界十大支付貨幣(按支付價值計算)排行榜。2013年12月,人民幣在全球支付貨幣的市場份額上升到1.12%,成為全球第八大支付貨幣。在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期間,人民幣的外匯交易量增加了113%,在全球榜單上超越瑞典克朗、韓元和俄羅斯盧布。在過去3年中,人民幣已經跨越22國貨幣,逐步邁向成為國際貨幣之路。人民幣作為支付貨幣使用主要集中在香港地區,佔比達74%。同時,英國、新加坡和中國臺灣的人民幣支付份額正在迅速增加。
SWIFT亞太支付與貿易市場部負責人弗蘭克表示,2013年12月,其他貨幣的支付量環比增長了7%,而人民幣的支付量環比則增長了15%。這一事實表明,世界金融機構和企業使用人民幣進行支付正在成為一種常態化的支付手段。目前,人民幣作為一種全球使用貨幣的地位已經得到鞏固。因此,國際金融行業今後關注的焦點將會轉向討論建立人民幣跨境交易的最佳架構,以讓人民幣能夠達到像其他全球交易貨幣那樣的運作效率和風險及流動性管理水準。
目前,人民幣已躋身全球十大交易貨幣。國際清算銀行發表的最新全球外匯市場成交量調查報告顯示,如今人民幣的日均交易額從2010年4月的第17位躍升至2013年的第9位,將瑞典克朗、紐西蘭元和港幣甩在身後,成為日均交易額前10名的貨幣之一,人民幣在國際上日益得到認可。
人民幣成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
SWIFT2013年12月公佈的數據顯示,人民幣在2013年10月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國際傳統貿易融資貨幣。2013年10月,人民幣在全球傳統貿易融資(信用證及託收款項)中的市場份額已經由2012年1月的1.89%提高到8.66%,市場份額僅次於美元,排列第二。美元在全球傳統貿易融資中的市場份額為81.08%。相比之下,歐元在全球傳統貿易融資中的市場份額則由2012年1月的7.87%下降到2013年10月份的6.64%,市場份額排列第三。2013年10月,使用人民幣進行傳統貿易融資的5大國家或地區為中國大陸、中國香港特區、新加坡、德國和澳大利亞。
SWIFT數據還顯示,2013年第三季度,歐洲使用人民幣作為支付貨幣的交易額增幅高達163%,遠高於同期亞洲地區109%的增幅(不包括中國內地及香港)。這表明歐洲使用人民幣作為支付手段的進程正在不斷加快。
弗蘭克説,顯而易見,人民幣已經成為全球貿易融資中的主要貨幣,這種情況在亞洲更為明顯。SWIFT商業情報統計數據顯示,中國進出口商與其交易合作夥伴現在主要採用人民幣開立信用證,正好反映了這種趨勢。
人民幣成主要儲備貨幣仍需時日
近年來,隨著人民幣國際化步伐日益穩步加快,歐元區對人民幣的關注程度不斷加深。去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與歐洲中央銀行簽署了規模為3500億元人民幣/450億歐元的中歐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中歐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的簽署,標誌著中國人民銀行與歐洲中央銀行在貨幣金融領域的合作取得了新的進展。有關專家指出,中國央行與歐洲央行建立雙邊本幣互換安排,可為歐元區人民幣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流動性支援,促進人民幣在境外市場的使用,也有利於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同樣,中歐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有利於兩大全球重要經濟體加強金融合作,共同維護雙邊金融穩定。此外,人民幣也更有望作為歐元區國家的儲備貨幣,增加人民幣在歐元區的影響性,並使得人民幣在國際使用上進一步加強。
中歐建立雙邊本幣互換協議預示著人民幣挺進歐元區,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人民幣在國際金融市場的作用愈發不可忽視。據報道,歐洲有數家央行持有少量人民幣作為其外匯儲備,以應對市場不斷增加的人民幣貿易結算需求。不過,歐洲金融界人士認為,人民幣雖最終會成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但仍需要滿足多項條件。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成員、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今年初表示,鋻於中國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所以人民幣目前仍無法成為同其他主要儲備貨幣一樣的有效貨幣。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