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長三角及珠三角  > 正文

杭州車牌競價均價4萬4 有人以底價1萬拿下車牌

2014-11-26 13:41 來源:錢江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月月漲、把把紅。杭州車牌的競價,在前幾個月瘋漲,已經有了預防頸椎病的作用。

  可昨天杭州舉行的第7次小客車競價中,讓人大跌眼鏡——杭州市調控辦拿出的1217個個人指標,只有520個人參與競拍。結果,可想而知,你只要出價,就能得牌。於是,有8個人出了競拍底價1萬元,不但沒出局,反而撿了個大便宜。不過,昨天的個人平均成交價並不低,達到了44175 元。

  8人低價中簽的消息,也是讓坊間黑幕説、內線説等等猜測甚囂塵上。這究竟是競價開始回落的預兆,還是一時巧合?

  出了4.9萬

  有人肉痛要不要交錢

  杭州的王先生參加了昨天的競價。他真心想買車,無奈搖不到號,也就毅然投身競價池。

  可這半年下來,競價的價格一直在漲。

  昨天11點,第一次平均價39279元/人,下午1點出了第二次平均價40325元/人。兩次平均價分別都高於10月的平均價。王先生一看急了,志在必得的他,最後一咬牙報了個高價:4.9萬元。

  結果下午3點的結果,讓他跌碎了眼鏡:個人最低成交價1萬元,個人平均成交價44175元。

  王先生的苦惱來了:人家1萬就拍到了,我出了4.9萬元,要不要去交錢呢?“5萬買塊牌,真的肉痛啊。”

  市調控辦分析:

  10月個每人平均價,已到心理極限

  10月的個每人平均價還要47785元,怎麼一下子就跌回去了?很多人納悶了。

  回答這個問題前,大家必須要知道杭州小車競價的一個規則:在競價前,競價人數是不公佈的,但是競價的指標是固定的。也就是説,如果參與競價的人數少於給出的競價指標時,你只要出一個高於等於底價1萬元的價格,就能獲得指標。

  昨天競價後,公佈了本月通過資格審核的競價個人,1577個,但是競價成交的只有520個。“説明有1000多人,雖然報了名並通過了資格審核,但沒有交保證金,因此沒參加競價活動。”杭州調控辦的工作人員分析。

  除了8個幸運兒,昨天絕大多數競價人都是以10月的個人最低成交價和平均成交價為基準來出價的。因此個人平均成交價和上月比並沒有出現太大的波動,定格在了44175元,仍舊低於10月的個人平均成交價。“説明10月的個人平均價,已經到了大家的心理極限。”市調控辦的工作人員説。

  競價前

  會不會有消息提前洩露

  既然上月都到了4萬多,本月,按常理,出價都應該在四五萬,怎麼會有8個人出了底價?

  關注這次競價的方女士提出了疑問,“會不會有提前洩露這一消息的可能?”

  杭州調控辦的工作人員告訴錢江晚報記者,每月參與搖號競價的人數,在每月22日通過資格審核後有一個匯總,這個時候,公證人員會到場。

  公證人員將搖號這部分封存後,搖號當天再拆封,競價部分則直接導入競價系統,競價當天系統自動開啟運作。這套系統在設計時,數據匯總設計的是一個通道,“我們只能導入導出,並不能查看。”杭州産權交易所的相關工作人員説。

  接觸到這套系統的,如系統管理員,杭州市調控辦與他(她)簽了一個保密協議。另外,還有其他保障措施,對數據進行物理隔離。

  那麼萬一有洩露,後果有多嚴重?

  浙江元祐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倪智敏説,一般網路公司、高科技企業與員工大都簽有保密協議,如果有證據證明某個為政府工作的企業人員洩露某重要資訊,根據給企業造成的損失大小或保密協議的約定,來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如果是跟政府簽訂某種服務合同的公司,服務合同約定有承擔保密義務的,有證據證明是由該公司的員工將一重要資訊洩露出去的,也可以根據雙方簽訂的約定,追究企業的違約責任。

  下個月怎麼出價

  還是問自己吧

  1萬還是5萬?那下月究竟該出多少呢?

  昨天,錢江晚報記者就這個問題諮詢了杭州市調控辦。杭州調控辦的工作人員分析,12月的競價人數和價格應該會有所反彈。一方面,大家發現本月的競價人數減少了,1萬都能拍到,會轉而參與競價;二來,本月分配的1217個個人指標沒有用完,還剩697個會放到下月使用,指標數量也會變多。

  不過,無論如何,通過這次競價,大家都知道了彼此的心理底線:4到5萬元。“這個可以作為階段性的參考標準。”杭州市調控辦的工作人員説。

  另外,《杭州市小客車總量調控管理暫行規定》已實行了大半年,目前已進入修改階段。大家如果有什麼建議和意見,可以關注並@本報微信Let's go,我們將會把你的建議帶給杭州市調控辦。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