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8月8日電 (張駿)2010年10月,浙江省杭州市正式開展垃圾分類的民生工程,至今已有三年多的時間。不過,記者近期通過調查發現,三年多來,杭州在垃圾分類方面已經投入了約2個億的資金,涉及面達上千個社區,但是效果並未達預期。
另外,由於分類垃圾運輸車、垃圾焚燒廠等輸運和分類設施的遲遲未完全配套,垃圾分類僅局限在家庭和小區內,後期處理仍是很多垃圾混合處理,垃圾分類在杭州所帶來的實際效果仍有待探討。
去年杭州8200萬推廣垃圾分類 大半用於買垃圾桶袋
杭州市生活固體廢棄物處置監管中心主任張束空,一個自稱“與垃圾打了半輩子交道”的城管人。據他介紹,杭州每日産生垃圾約8000多噸。
不過2014年4月份最高日産垃圾就已超10000噸,據預估,2015年,單日垃圾總量達到10000噸的天數將會逐漸增多。
對於如此龐大的垃圾量,張束空也表示,垃圾分類很有必要。而在這一方面,杭州的投入不菲。
張束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僅2013年,杭州在垃圾分類方面投入約8200萬元。其中,為每個小區住戶免費提供垃圾分類專用的小型垃圾桶、垃圾袋及垃圾房,合計4900萬元;宣傳普及費用1000多萬元。另外,投入社區的經費約2200萬,該筆經費主要用於社區工作人員在垃圾分類方面的宣傳培訓和相關活動。
張束空表示,連續三年,在垃圾分類上面,政府已經投入了約2億元。而這筆預算還將逐年遞增。
杭州市固廢中心環境評價研究室副主任陳光華稱,目前,分類垃圾袋的成本約合0.16元/個,杭州每年就要消耗將近2億多個這樣的垃圾袋。
“賀田尚城”物業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多數業主會定時前來領取,但由於小區內六成以上是杭州以外地區戶口的業主,並不常住,而多餘的垃圾袋便在物業的倉庫內漸漸囤積起來。
此外,物業人員還表示,就算業主們開始使用專用分類垃圾袋,但也只是發揮了一個普通垃圾袋的作用,分類依舊需要保潔員“親自上陣”。
不少社區的垃圾桶換上了分類“新裝”,但打開一看,桶內所裝的垃圾大同小異,“廚余垃圾”與“其他垃圾”摻雜在一起。
對此,張束空表示,杭州垃圾分類在2010年的時候就是“小學一年級”水準,2013年算達到了“小學三年級”,垃圾分類還需“多走幾年的路”。
張束空直言,“若廣大民眾自覺性能更高一些,這幾千萬元的垃圾袋錢興許也能節省。另外,垃圾袋是否能發放到每一位居民的手上,監管起來很有難度。”
後續配套滯後 垃圾分類仍難走出社區
“我們垃圾分類做得好好的,到了外頭,運的時候又混在一起了,我看了都氣死了。”杭州下城區東新園小區的江阿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垃圾分類走出家門後“亂了套”,分類運輸缺位,嚴重打擊了居民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據了解,目前,杭州市內垃圾運輸車輛有500輛左右,其中分類運輸車輛大約100輛。除了濱江區外,這些車輛負責運輸其餘7個城區的生活垃圾。
杭州市主城區超過3000平方千米,垃圾分類工作已全面鋪開,100輛分類運輸車輛顯得有些乏力。
陳光華表示,目前,分類運輸車輛能夠實現每天一趟運輸垃圾。但不少社區向陳光華反映,每天一趟並不夠,容易造成垃圾滿溢,“垃圾滿溢影響居民的垃圾投放,對垃圾分類也有不好影響,輸運能力上還需要加強。”
除了垃圾分類運輸車輛不足之外,分類後的末端處理能力也有限。
“我們提出分類投放、分類輸運、分類處理。目前來講,渠道暢通,但有關設施還在完善當中。”陳光華如是説。
以廚余垃圾處理為例,杭州市環境集團正在建設一個日處理200噸左右廚余垃圾的設施,目前一期已投産運作。
但在浙江大學環境保護研究所教授吳偉祥看來,這遠遠不夠。據統計,杭州市日産垃圾8000噸左右,並且還在以每年10%的幅度增加。吳偉祥嘆著氣説,“其中60%為廚余垃圾,就算50%也有4000噸,即使建一個日處理400噸的設備也只解決了每天的十分之一。”
另外,垃圾焚燒能力也著實有限。
杭州市生活固體廢棄物處置監管中心業務監管科科長張國范計算,目前杭州垃圾焚燒廠的處理能力為3200噸/天。
2012年11月,杭州市政府公佈《關於進一步加強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到2015年生活垃圾處理能力每天1萬噸以上,其中焚燒處理能力要達到8500噸/天。
從3200噸/天提升到8500噸/天,漲幅將近300%。但張國范説,多個項目都很難開展。
目前,濱江綠能垃圾焚燒廠二期工程項目處於擱置狀態,具體籌建工作還沒有開始;喬司、余杭的垃圾焚燒廠無處能搬。而九峰垃圾焚燒廠項目至今未有進展消息;天子嶺垃圾填埋場的壽命僅剩5到6年時間。
今年6月6日,杭州市城管委發文,嚴禁建築垃圾、裝修垃圾、園林垃圾等非生活垃圾進入生活垃圾處置設施處置,這意味著天子嶺今後不再接收建築裝修垃圾。
據估算,杭州每6年産生的垃圾就能填滿一個西湖,垃圾圍城迫在眉睫。
經濟效益低致“後勁不足” 吁開放民資承管垃圾分類
“根據目前我們跟蹤監測的數據來看,杭州市生活垃圾分類是有成效的,但離目標還有很大距離。”浙江大學環境保護研究所教授吳偉祥如實評價杭州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吳偉祥告訴記者,從此前的課題研究發現,在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中,社區和物業的作用非常大。他提議,垃圾處置企業或者杭州市政府可以給予相應激勵政策,使得社區工作人員更有積極性去做事。
不過,廈門大學環境學博士後陳國和認為,“當城市垃圾主要是廚余垃圾時,可回收的資源比較少,作為垃圾處理公司來説,人工成本相對比較高,收益卻比較小,垃圾分類的最大受阻點是經濟效益問題。”
在陳國和看來,垃圾處理經濟效益低,付出成本高,垃圾處理企業的工作積極性必受打擊。若想讓垃圾處置企業拿出資金反補社區,有一定難度。
東新社區居委會主任戴青回顧近4年垃圾分類工作經驗提議,政府可以把有些事情外包給一些社會組織,索性把一部分的資金拿出來交給市場,引入競投。如何實施,政府可以進行考核,如果考核通過,可以放更大的空間,用更多的資金;如果考核未通過,那就換一家來做。
“這樣還能減輕社區的負擔,他負責提供人力、物力、財力,我們配合,社區和社會組織可以相互考核、相互監督。”在戴青看來,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政府大包大攬並無助益。
另外,戴青也很苦惱,由於沒有懲罰措施,部分居民對社區垃圾分類檢查不當回事。“我倒是覺得乘熱打鐵,垃圾分類已經進行了近4年,是不是到了出臺硬性法規條文的時候了?”
日前,杭州市城管委主任翁文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目前在做垃圾分類減量的頂層設計,從立法開始,從法律層面將個人和職能部門的工作定位清晰。”
同時,杭州也在醞釀相關的經濟杠桿措施,通過對個人和地區進行定量指標、異地收費等手段,來推進垃圾減量。(完)
[責任編輯: 陳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