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圖:吳文鋒
昨日上午,中山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與市政府組成人員座談會召開,共商食品安全治理良策。記者從會上獲悉,中山將結合新一輪食品安全監管機構改革,結束“九龍治水”的格局。接下來,中山將整合食品藥品監管職能和機構,進一步理順部門職權,形成一體化的食品藥品監管體係。
市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王遠明主持會議,市委副書記、市長陳良賢,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謝中凡等市領導出席座談會,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建新代表市人大常委會作專題發言,副市長吳月霞代表市政府匯報了中山市食品安全監督工作報告。
南方日報記者 徐旭珊
改革後告別“九龍治水”格局
據介紹,新一輪食品安全監管機構改革正自上而下開展,前不久省政府出臺了《關于改革完善市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體制的指導意見》。按照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中山也計劃加快食品安全監管機構改革。其中,將以整合食品藥品監管職能和機構為重點,加快形成一體化、廣覆蓋、專業化、高效率的食品藥品監管體係。
目前,食品安全監管涉及衛生局、食藥監局、農業局、海洋與漁業局、檢驗檢疫局等多個部門。會上透露,在機構改革完成後,食品生產、流通、餐飲等環節的監管以及食品安全綜合協調工作將歸口到食藥監局,信息發布也將相應統一。
會上強調,在機構改革過渡期間,各監管部門要按原職責承擔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有序推進各項專項治理整頓和日常監管工作。嚴格執行應急值班制度,指定專人負責食品藥品重大突發事件信息的收集報送工作,確保重大信息及時報送。
搭建信用信息共享平臺
此前,中山探索建立了食品安全信用體係,建立了企業電子信用檔案,加強食品生產許可證證後監管,強化退出機制。據悉,接下來還將繼續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完善“黑名單”制度,實現信用分類管理。
在地市一級機構改革完成後,中山市將有望即刻啟動統一信息資源共享平臺搭建工作,信息平臺可載有監測數據、檢驗檢測資源、檢測技術、檢測結果等信息,將為食品安全執法、風險評估、科學研判、信息公開、建立企業信用體係提供數據支撐,實現市內跨部門信息共享。平臺建立後,社會各界將可以便捷地查詢企業信息,形成社會信用聯防機制,實現企業“一處失信、寸步難行”的監管效果。
實際上,在此之前,中山誠信管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2年以來,累計對155人次做出1年至10年不等的資格罰,有效防范了3起不符合資格的單位或人員騙取許可證事件,絕大部分被資格禁入的人員已經悄然離開了中山市場。
實現從田頭到餐桌全程監管
“食品安全反復性強,必須始終保持一種高壓態勢,出重拳,用重典,嚴懲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陳良賢在會上說。他強調,中山還要加強食品安全重點領域專項整治、加強食品安全監管體係建設。在監管方面,要使食品從種養殖到生產加工、流通經營、終端消費所有環節都處于預警可控狀態,實現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監管。
據介紹,在重點領域專項整治上,將加強對食品生產加工和銷售企業的整治,特別對特色農產品、傳統食品、兒童食品等,要徹底排查隱患點,加強日常監管。
目前,港澳農產品與水產品有不少來自中山。以四大家魚為例,澳門有近80%、香港超過60%的產品都來自中山。在確保供港澳產品安全的同時,陳良賢也強調說,“不能說出口到外面的就是安全的,自己吃的就有問題。”
■數據點擊
30:上半年組織開展餐飲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30多次。
129:去年5月至今,質量技術監督局注銷了129家企業共141張QS證書。
2.5萬:上半年共巡查企業25637家次,整改各類安全隱患1191宗次,有效保障了廣大群眾飲食安全。
100萬:從2011年至今,每年投入100萬元以上,連續3年組織開展食品安全風險監測。
2000萬:2013年市財政劃撥食品檢驗檢測專項經費2000萬元。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