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3月11日電(記者趙曄嬌 實習生王譯萱)PM2.5、霧霾、河道污染……這一系列詞彙成為近期的環保熱詞。嗅覺敏銳的浙商早已嗅到商機,搶分環保市場的蛋糕。
全國多地的霧霾天氣,讓PM2.5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根據環保部部署,今年將在全國大面積投放細微顆粒物PM2.5等監測項目,到2015年將覆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屆時,國內的PM2.5監測站總數將達到1500多個。根據這一統計數據,其前期投入將超過20億元,以後10年每年增長1億元。
輿論普遍認為,PM2.5相關産業將會在中國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
然而,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浙江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姚納新卻有自己的看法。在他看來,PM2.5産業在整個環保領域中所佔的比重較小,且外資品牌在國內唱主角,國內企業從中“分蛋糕”的難度較大。
姚納新向記者表示,從技術、産品到服務,中國在整個儀錶儀器市場的容量也只有幾千個億,PM2.5監測儀器雖然熱門,但是五年內的投資規模也就20億。這麼算下來,各個公司能夠搶佔的市場份額著實不多。
但是,浙商並不會就此放棄這個家門口的商機。
從海外歸來後,姚納新就開始研發、生産和銷售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高端分析測量儀器,併為環境監測與治理、安全監測等領域提供完整的、先進的行業解決方案。
他向記者表示,雖然這塊市場被國外壟斷,但只要企業堅持走創新發展之路,逐步掌握核心技術,從根本上提升核心競爭力,與國際企業爭分環保的蛋糕不是沒有可能。
2012年,聚光科技年銷售額已超過10億元,其中環保業務這一塊增長率大約有20%。
像姚納新這樣,將目光放眼於環保領域的浙商並不佔少數。在浙江,各類環保企業猶如雨後春筍般落地生根。
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浙江泰來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鮑海明早在2005年就投身於環保領域,該公司已經是目前國內技術最優的環保公司之一。
談及創辦環保企業的緣由,鮑海明告訴記者,垃圾焚燒是座有待開發的寶藏。全國600多座城市垃圾年産量達2億噸左右,而且每年以百分之八的速度增長,歷年堆放的垃圾超過80億噸。
鮑海明看到廣闊的市場前景後,分別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城市發展填埋、焚燒發電等多種形式的環保項目,在有效減少霧霾的同時,也實現了經濟效益。據悉,2012年,該企業已創下1.9億元的業績。
在實現經濟效益同時,浙商也在追求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浙江省“千人計劃”專家、浙江伍特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裴建川就向記者表示,環保企業的社會價值更重要。
記者了解到,裴建川在杭州市臨安環保界可謂是知名人士,他在當地專業從事廢水、廢氣、固廢以及國外先進技術與設備引進應用等服務。尤其在農村生物質能源、厭氧發酵技術等環保污染處理方面取得較好成果。
裴建川告訴記者,創業初期,他就將公司的側重點放在了農村。“農村的污染得不到重視,人們的健康存在著極大的隱患。”
然而,裴建川向記者坦言:“一直以來,農村污染治理都處於虧損狀況,甚至還要倒貼1、2百萬。”因此,為了繼續維持農村環保項目的實施,裴建川在得到政府資金支援的同時,還用企業在城市污染設備開發中産生的經濟效益,來彌補農村污染項目的資金缺口。
“雖然目前還非常困難,但企業的名氣也大起來了,越來越多的企業願意跟我們一起做農村污染治理,這就是我看到的社會效益。”裴建川向記者表示。(完)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