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3日電 臺灣《經濟日報》3日發表社論稱,臺灣成長率“腰斬”的大驚奇已是事實,眼前最緊要的事在於如何挽救經濟頹勢。首先當然要探求病因,翻開統計數據,一目了然的癥結,正是出口不振與消費低迷,因此對症下藥自亦從此下手。
文章摘編如下:
臺灣主計部門公佈今年第一季的經濟數據,成長率降至1.54%,較2月預估的3.26%下調1.72個百分點,較腰斬還有過之,一時間,自行政機構負責人到媒體名嘴一片譁然,紛紛探究何以致之。
其實,不僅僅臺灣主計部門,包括經建官員在此之前都對首季乃至全年經濟成長率始終保持高度樂觀,盲目的樂觀與現實情況背離如此之遙,不免令人懷疑其專業能力及嗅覺是否足夠。
最不可原諒的,自是實際負責蒐集、分析、發佈經濟統計數字的主計部門。固然實際數字的確可能要耗時一個月才能完成精確的統計,但豈能對民眾毫無預警,硬是要等到數據公佈才給全民一個大驚奇?然而這卻不是什麼最新發展的狀況,去年經濟成長率預估數字連降九次,從4%下修到“保1”,猶歷歷在目,經過一整年全民的批判譏諷,情況絲毫未改,這才是最讓人驚奇之事。
不論如何,成長率腰斬的大驚奇已是事實,眼前最緊要的事尚非究責,而在於如何挽救經濟頹勢,以免去年一降再降到淪為“保1”的噩夢再現。首先當然要探求病因,翻開統計數據,一目了然的癥結,正是出口不振與消費低迷,因此對症下藥自亦從此下手。前者的直覺反應就是跟隨日元與韓元的腳步,讓台幣大幅貶值;後者則立刻令人回想起2009年春節發出832億元(新台幣 下同)的消費券,現在可以考慮故技重施。
在我們的主要競爭對手韓國的貨幣激烈貶值奪取市場的威脅已十分明確的情況下,為了保住市場,台幣自無相對升值的條件。只是,貶值有利於出口,不利於進口,尤其會促使進口價格陡升,而加重通貨膨脹壓力,臺灣“央行”權衡利弊得失之下,採取比較審慎而保守的態度,自是情有可原。但當首季出口成長率較預估值腰斬而拖累整體經濟成長的惡果已充分顯現之後,“央行”勢必壯士斷腕,以更決絕的態度面對韓元貶值。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