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互聯網金融十足是個熱詞。這一方面是因為其發展迅速,另一方面,恐怕也跟其存在的問題密切相關。
近段時間以來,我國P2P網貸平臺頻頻爆出造假、壞賬、逾期、提現困難、停業、跑路等問題。網貸之家統計顯示,僅今年2月出現問題的P2P平臺就有58家,平均運營時間超過11個月。在這些問題平臺中,一部分建立本身就是為了騙錢,其他大部分則是由于風險控制不到位和經營不善導致資金鏈斷裂,無法兌付。可見,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來說,風險控制至關重要。
目前,我國參與互聯網金融行業監管的主體有證監會、銀監會和保監會,其中,銀監會是P2P網貸平臺的主要監管部門,監管著P2P業務以及以微信紅包為代表的網絡轉賬業務。與此同時,我國沒有專門針對互聯網金融的國家立法,對互聯網金融監管依賴的還是適用于傳統金融行業的法律法規,在面對互聯網金融創新的時候,監管機構往往會陷入無法把握“度”的困境。
從這個角度看,在“互聯網+”的時代,P2P平臺應建立嚴格、完善的風控體係,形成標準化、專業化的貸前、貸中、貸後流程管理係統和決策引擎,對用戶進行風險評估和定價,上述這些因素將成為網貸行業健康發展的關鍵。隨著互聯網金融在2015年進入監管元年,盼其盡快從野蠻生長過渡到規范發展,也望行業門檻的設置過濾掉更多動機不純的平臺。
[責任編輯: 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