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社會信用建設將迎全國動員令 2020年或頒“信用身份證”
導語:商業欺詐、制假售假、偷稅漏稅、食品藥品安全隱患等現象,敲響了社會誠信缺失的警鐘,有關方面統計,中國企業每年因誠信缺失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6000億元。國家發改委聯合央行昨天(9日)發佈《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到2020年,政府、企業以及個人,或將擁有資訊全面的“信用身份證”。然而如何全面蒐集社會成員的信用記錄、搭建全國統一的信用平臺,面臨很大挑戰。
從個人生活、企業經營到政府運作、司法公信,規劃綱要對以上領域的誠信系統建設,做出了詳細規定。國家發改委財政金融司司長田錦塵,把規劃比作全國“動員令”,明確了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框架。
田錦塵:在全局和整體謀劃上還有一些欠缺,我們覺得在已有的比較好的基礎上,還需要在全局上做一個更加週密的謀劃。
不僅有框架,規劃更多的“含金量”體現在細則上,比如,政務誠信建設,要求進一步推廣重大決策事項公示和聽證制度,加強社會對權力運作的監督;電子商務領域,要完善網店實名制,嚴厲查處電子商務制假售假等欺詐行為,都明確寫進了規劃。而要讓社會信用體系全面覆蓋、不留死角,並非易事。
拿旅遊業來説,要想把全國所有旅行社都納入信用資訊統計中,難度很大。上海環悅旅行社董事長陳曉亮説,有的大旅行社下面挂靠很多小公司,大多游離在監管之外,他擔心,監管部門蒐集資訊時,很難掃除死角。上海就有一個團費旅遊申報系統,很多旅行社都不會按實際的來申報。有的旅行社是分包給別人做的,監管還是有難度的。
此外,建立全國統一的信用平臺也實屬不易。以個人信用資訊為例,田錦塵説,我國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個人信用代碼。做這個事一個代碼,做那個事又是一個代碼,你的信用資訊分別記錄在不同的地方,很難對你總體的信用狀況做出一個客觀的評價,所以建立統一的代碼是十分必要的。
建立企業、政府等的全國統一信用平臺,難度更大。央行徵信管理局副局長張子紅介紹,截止到今年三月,金融信用資訊基礎數據庫,涵蓋了8.4億人和1930萬戶企業,但並沒有完全實現資訊共用,比如企業信用資訊中,土地資源開發情況就是個空缺,這有賴於相關政府部門打通條塊分割,互通資訊。
如果國土部門能夠加強行業自身的信用體系的建設,能夠把數據搞得完整,準確、及時,可持續,如果下一步雙方可以合作,會考慮把這些資訊納入到基礎資訊數據庫。
經濟之聲:放眼全球,信用體系最完善的是美國,每個美國人都有一個“社會安全號”,把一個人一生幾乎所有的信用記錄串連在一起,包括銀行賬號、信用卡號、社會醫療保障號等等,一旦有信用污點,就會處處碰壁。我國信用體系建設也正朝這個目標邁進,而且要通過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機制來保障。國家稅務總局將在十月份試行納稅信用管理辦法,就是很好的嘗試,納稅信用好的企業,將獲得繳稅“綠色通道”,違法責任人則會被列入“黑名單”。只有一條條政策能真正落實,社會誠信才會蔚然成風。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