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25日電 (財經頻道 黃楠)近日關於銀行“錢荒”的消息屢屢見諸報端,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有分析指出,我國金融體系並不缺錢,銀行間資金緊張的背後是信貸結構不合理。央行24日也以發函的形式首次回應“錢荒”問題,央行警示各銀行注意“流動性”,以免再度因資金吃緊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銀行缺錢理財收益率“破5”
近日關於銀行“錢荒”的消息屢屢見諸報端,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6月以來,反映銀行間借貸成本的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逐漸攀高。20日,上海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再次全線上漲,利率衝破10%,達到驚人的13.44%,創下歷史新高。銀行間7天質押回購利率最高曾達到18%,為近10年來最高水準。
銀行的反應也印證了“缺錢”這一事實。進入6月份以來,資金面緊張傳到銀行理財産品市場,産品發行數量呈現跨越式增長,短期産品收益率大幅飆升、普遍超過了5%,部分産品收益率甚至突破了7%。
與此同時,“中國銀行資金違約”、“央行向工行放水500億元”等不實傳聞充斥市場,也使緊張情緒進一步蔓延,重挫中國股市。截至24日收盤,滬指跌至1963.23點,創下6個半月來新低。跌幅5.3%,為年內最大單日跌幅。
資金在金融體系內部空轉致“錢荒”
“錢荒”真的來了麼?對此,《人民日報》24日報道給出的解釋是“整個金融體系並不缺錢”。
根據央行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末,人民幣存款餘額為99.31萬億元,同比增長16.2%,與上月末持平;M2餘額104.21萬億元,同比增長15.8%,明顯高於年初制定的13%的目標。由此可見,我國貨幣存量繼續維持高位,金融體系確實不缺錢,只是錢的流向出了問題。
表面上看,銀行缺錢受外匯佔款大幅下降、月末衝擊存貸比指標等因素影響。但有分析指出,“錢荒”的背後,是銀行佈局的不均衡,貸款大量涌向經濟發達地區;是銀行貸款不匹配,大企業貸款用不完,沒人願意去給小企業貸款;是銀行業務不持久,利潤增長的同時,也面臨著鉅額呆賬、壞賬危機。
據《中華工商時報》24日報道,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張承惠指出,當前M1、M2以及社會融資總量增速較快,但部分資金進入産能過剩行業,部分資金被用於早期的還本付息,資金大量在金融體系內部空轉,沒有進入實體經濟。
在經濟尚未出現明顯轉機,工業投資和生産未見起色的背景下,今年一季度,M2與GDP的比值已近200%,這意味著貨幣投放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正在不斷減弱,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大量的社會融資其實並沒有投入到實體經濟當中。
央行發函警示各銀行注意“流動性”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以往經驗,央行在市場“缺錢”時一般會採取措施釋放流動性,這次卻選擇了“按兵不動”。
《人民日報》24日報道引述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分析稱,市場上有一些銀行流動性管理不當,流動性處於偏緊狀態,一旦缺乏資金,就拼命從銀行間市場拆入,給市場帶來巨大壓力,並倒逼央行“放水”。“央行的做法是對一些不重視流動性管理的銀行的一種懲罰”連平説。
央行隨後即作出回應。24日央行公佈一封“關於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事宜的函”。作為“錢荒”發生以來的首次正式公開表態,央行以此警示各銀行注意“流動性”,以免再度因資金吃緊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央行在這封信函中強調,當前,中國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體處於合理水準。但由於金融市場變化因素較多,且臨近半年末重要時點,客觀上對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金融機構特別是大型商業銀行在加強自身流動性管理的同時,還要積極發揮自身優勢,配合央行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
此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要“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更有力的支援經濟轉型升級。”這是一個多月以來,李克強總理第三次提及存量資金問題,傳遞出中央政府遏制部分資金“空轉”現象,提高存量資金的使用效率,讓金融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的信號。(中新網財經頻道)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