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召開的“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境外資源開發戰略功勳企業和人物”表彰大會上,出席會議的專家指出,目前我國有色金屬行業效益下滑,但未來“走出去”發展前景廣闊,企業需要更加注重抱團出海、防範風險、創新模式、承擔責任。
此次獲得表彰的山東魏橋、中國五礦等15家企業都是“走出去”戰略的代表,不僅獲得了一批新的資源權益,還有一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産,顯著提升了我國銅、鋁、鎳等重要礦産資源的保障能力。此外,這些企業“走出去”也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特點。不僅形成以工程換項目、以項目換資源的多樣化資源開發模式,還具備多種融資渠道,而民營企業更是異軍突起,成為海外有色金屬礦業投資的新生力量。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公佈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我國有色金屬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長9%,比全國工業企業的工業增加值高2.7個百分點。同時,10種有色金屬産量達到了2949萬噸,同比增長了9.4%。生産情況總體“平穩正常”,但是效益不佳、後勁不足。不僅行業利潤增長水準遠遠低於産業增長值,規模以上的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僅增長1.4%,利潤僅增長5.6%,而且行業投資增幅也大幅度下降。
出現如此被動發展的局面,既由於“成本剛性上升,金屬價格下跌”的雙重擠壓,也由於國內有色金屬企業存在部分技術創新短板。“比如目前全球汽車鋁板市場呈現爆發性增長,我們作為鋁業大國至今卻沒有一條國內企業投資的、成熟的産業化生産線。不是我們的裝備不行,主要是技術儲備不行,工藝控制水準與世界先進水準差距較大。”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會長陳全訓表示。
“不過從産業發展趨勢來看,有色金屬産業仍然最有條件成為穩增長、調結構的一支生力軍,那就是積極響應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繼續促進我國重大裝備和優勢産能‘走出去’。”陳全訓強調。
作為我國“走出去”發展的先行行業之一,有色金屬工業如何走得好、走得遠,依然是業界核心議題。“世界大宗商品價格正值低谷,産品價格與礦産資源價值雙雙縮水,我們應當抓住機遇爭取低成本掌握資源。”陳全訓介紹。不僅如此,我國在有色金屬礦業、冶煉和一些加工領域的裝備和技術基礎較強,具有很高的性價比,成為國際市場的搶手貨。發達國家也願意借助中國的裝備和低成本優勢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
“走出去”前景廣闊,而在具體操作上卻需理性對待。目前,企業海外開發仍面臨經營、政治、社會、安全、環境等風險,有色金屬企業應注重履行社會責任,與當地社會、社區共同發展。針對部分國家從自身利益出發,不斷抬高資源合作項目的門檻,陳全訓建議行業中一批轉型早、轉型快的企業依靠過硬的技術與産品,與其他企業形成共贏合作模式,可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裝備和技術組團輸出。“單打獨鬥,互相拆臺,外方會坐收漁利;形成合力,抱團出海,企業可共用未來。”陳全訓説。(經濟日報記者 楊國民 實習生 張雅琪)
[責任編輯: 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