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商業  > 正文

首創置業四季度加速出貨 轉型升級應對“白銀時代”

2014-10-10 10:08 來源:證券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記者 王 崢

  “房地産進入‘白銀時代’,波動的市場將成為一個新常態,我們希望能通過對自身産品結構、運營能力,以及品牌和服務的轉型升級,來維持公司業績的穩定增長。” 首創置業副總裁、董事會秘書胡衛民這樣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據悉,為了更好的迎合市場需求,首創置業目前85%的貨源均是90平方米以下的小戶型,同時成立了樂惠家這一服務平臺公司,以便為15萬戶首創置業業主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而針對全年銷售目標,胡衛民稱,隨著四季度的加速推貨,公司有信心完成全年280億元的銷售目標。

  四季度加速推貨

  首創置業的管理層表示,受市場大環境影響,公司上半年的銷售表現確實不如預期。根據其半年報顯示,上半年首創置業累計簽約面積約73.1萬平方米,簽約金額67.7億元,雖然實現了同比的小幅上漲,但銷售數據較全年目標尚有很大差距。

  不過,這一情況隨著公司近段時間的加速推盤已經有所緩解。首創置業8月份實現簽約面積34.3萬平方米,同比上升202%;簽約金額約41億元,同比上升318%。截至2014年8月底,首創置業年內累計實現簽約面積約118.9萬平方米,同比上升21.7%;簽約金額約124.9億元,同比上升32.6%。

  對此,首創置業經營管理中心總經理趙強向記者表示:“我們安排了多個項目在4季度推向市場,貨值達140億元。而這兩個月我們還有貨值60億元的自住房和保障房項目供應到市場上,完成全年銷售目標問題不大。”

  同時,趙強稱,首創置業今後的佈局將聚焦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成都這樣的大都市,目前公司70%的貨源集中在上述5個城市,另有20%佈局在二線城市,只有10%的貨源位於三四線城市。未來,公司將逐步從三四線城市撤出,將精力全部集中在一線及1.5線城市。

  而在銷售方面上,首創置業也正在積極的拓展渠道,其中公司位於北京、天津的項目準備全面與鏈家地産和我愛我家合作,同時制定積極的定價策略,以加快銷售。

  此外,首創置業于2012年底還在公司內部推出了項目“跟投機制”。胡衛民表示,“跟投機制”在驅動團隊積極性的同時,相關團隊在拿地時也會更加謹慎,確保公司股東的利益。

  拿地謹慎積極

  “‘白銀時代’的一大特點就是短週期波動,誰能夠踩準短週期波動的時點,誰就有了優勢。而且近幾年市場有一個規律,就是糟糕1年好2年,一般市場的調整週期不會超過6個月—9個月,而本次樓市下行是從今年3月份開始的,並且近期市場已經有所回暖,所以明年的市場應該是一個向上的週期。”趙強表示。

  而這也是首創置業四季度加速出貨的另一大原因,畢竟這將幫助公司回籠大筆資金。目前,由於市場下行,土地市場持續降溫,成交地塊的溢價均不高,此前遭熱炒的北京孫河區域,多宗地塊便已經2次流標。首創置業管理層認為,目前土地市場正是低點,依靠回籠的資金抄底土地市場,將有助於公司未來的發展。

  釋疑永續債

  此前,由於內地樓市調控,導致H股股權融資受到影響。為此,首創置業也拓展了更多的融資渠道。其中,40億元永續債的發行備受市場關注,公司也被指欲借此降低負債率,但未來將承擔更多風險。據悉,永續債一般不設固定期限,可計入報表權益,同時通過“利率重置條款”促使企業按時還本付息。

  對此,首創置業資本管理中心總經理秦怡表示,“公司所發行美元永續債的利率重置期限是5年,時間一到我們會全部償還,不存在支付高額利息的風險;同時,我們永續債的利率為8.375%,遠低於國內信託融資成本,與刨除隱性成本的房地産開發貸成本相近;此外,永續債佔我們有息負債的比例也不高,使用起來也更加靈活”。

  另據記者了解,首創置業在海外市場也是收穫頗豐,其位於澳大利亞項目今年7月份開售,首期推出的197套住宅去化率達95%,簽約總金額1億澳元。對此,胡衛民表示,“澳大利亞的房地産開發前景很好,與今年的國內市場相比可謂東方不亮西方亮。目前澳大利亞的移民新增人口很多,公寓住宅這塊,雪梨每年有28000套的需求,但供應只有14000套,有點一房難求的意思,同時去年房價也上漲了15%,我們肯定要抓住這個機會”。

  對於未來的海外發展計劃,胡衛民稱將選擇成交量多、新增人口多及中國客戶偏好的城市。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