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商業  > 正文

國內六大運動品牌跌至行業低谷 關店趨勢難止

2013-02-25 10:02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從2008年的奧運會到2012年的大庫存,國內六大運動品牌在近5年中經歷了由行業頂峰到行業低谷的遭遇。為了彌補消費萎靡帶來的利潤下降,六大品牌紛紛斷臂求生,在2012年相繼掀起了關店潮。然而,運動品牌的關店勢頭並未止步于2012年,而是一直持續到了2013年。

  特步首席財務官何睿博表示,特步今年擬再關閉100至200家門店。相比去年關閉80至100家店舖的數目,今年預計關店的最大數值增加了近一倍。

  “特步前期為了追逐高市盈率,擴張速度過快,管理水準沒有相應提高,同時趕上行業低谷,各種問題、漏洞暴露無遺,抗風險能力明顯下降。”有不願具名業內分析人士表示。

  關店源起資本市場綁架

  據報道,特步首席財務官何睿博預計,今年擬再關閉門店主要集中在湖南及安徽門市較多地區。繼李寧、匹克和安踏等相繼發佈關店消息之後,特步成為六大運動品牌中最後一家公開關店資訊的公司。

  從目前公開的關店數據來看,六大品牌的關店總數已超過3000家。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李寧2012年上半年披露關閉門店數量達1200家;匹克體育則在2012年前三季度關閉門店數1067家;中國動向去年店舖關閉569家;安踏體育去年關閉店舖110家;361度去年四季度關閉店舖96家;特步去年關閉店舖80至100家。

  “目前國內六大運動品牌關掉的是一些毫無賺錢能力的店面。”資深投資顧問余藎向記者分析道,由於2008年奧運會的召開,國內的運動品牌當時很火,發展勢頭好,開店並未經過精挑細選,不理智的開店提早終結了這個行業的春天。

  有運動品牌公司人士向記者透露,當時很多公司樂觀估計了2008年奧運會帶來的消費熱情,錯估了市場,結果就是盈利下降。

  余藎認為,上述六大品牌關店的根本原因有兩點,一是在內外貿低迷的環境下,需求明顯萎縮,而前期行業的盲目擴張,導致出貨劇增。二是很多公司被資本市場綁架,為了衝擊上市得到較高市盈率,店舖數目急劇增加。

  大肆的擴張導致的結果非常嚴重,李寧斷臂求生,在2012年上半年一次性關掉1200家店舖。“大部分虧損店舖都在去年上半年關掉了,下半年關閉的店舖不會太多。”有接近李寧公司的人士向記者透露。

  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朱慶驊向記者分析道:“國內六大運動品牌的低迷業績從去年一直延續至今,庫存依舊居高不下,它們進行大規模關店是為了斷臂求存,減低運營成本。”

  關店趨勢難止

  在經歷了去年大規模的關店後,運動品牌的關店潮是否會就此畫上句號呢?朱慶驊認為,目前,我國六大運動品牌的現狀不容樂觀,去庫存仍是當務之急。運動品牌止住關門的勢頭需要待到經濟全面回暖、企業的經營水準提高之時。

  “想要止住關店的勢頭,其一是依靠,只有行業真正地把過去的泡沫擠掉,才能逐漸出現築底企穩,其二,要配合經濟環境,經濟逐漸好轉,需求恢復,關店趨勢也會得以緩解。”余藎向記者如此説道。

  由於前幾年擴張過巨,各大品牌的關店勢頭難以遏制,從2012年半年報披露的數據可見,六大體育品牌的門店總數依舊驚人。其中,361度店舖最多,為8050家;安踏位居第二,達7807家;特步和匹克的店舖數也都在7000多家,分別為7603家和7059家;此外,李寧在去年上半年關閉了1200家店舖後,總店舖數量達7303家;中國動向店舖數最少,僅為2550家。

  據記者調查,雖然上述運動品牌紛紛關店,但同時還在醞釀開新店的計劃。余藎認為,大規模的關店在當前環境中,對企業來講利大於弊。

  雖然何睿博曾在去年1月份表示,開店方面將由每年新開800至1000間,調低至400間。但是,特步在2012年的開店步伐大幅減緩,公司上半年開店數僅增加7間。

  “大規模關店會使六大運動品牌的市場規模縮水,股價受到影響,但由於企業關閉的門店大多經營效率較低,從長期看關店潮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有一定益處。在此時開新店難以彌補這一影響,因為開新店不僅會增加企業的運營成本,而且在開店速度上難以超過關店速度。”朱慶驊如是説。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