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億元投入、上千個站點、10萬輛自行車、100萬人辦卡……曾廣受關注的武漢公共自行車項目,打造了“滿街都是自行車”的亮麗風景線,然而4年多的時間之後,卻陷入“車輛少、租車難”,部分站點癱瘓荒廢的地步。“民心工程”緣何成為“鬧心工程”?記者進行了調查。
民心工程成鬧心工程
武漢網友“管得寬”近日發帖描述了他的租車經歷:從上午到下午,跑了10里路,找了16個站點,都無車可租或無法還車,甚至遭到工作人員揶揄,“坐公交,打出租更方便,為何租自行車?”不少網友跟帖感慨“對公共自行車徹底失望”。
記者三月和四月在武漢街頭隨機探訪發現,許多用於管理公共自行車的站點崗亭都無人值守,或者改為賣報售煙的商攤,停車棚成為汽車停靠點,智慧租車系統也無法使用,即使有幾輛自行車,也多是“缺胳膊少腿”的破車。
在江漢區香港路一個站點,雖擺放10輛自行車,但被鐵鏈鎖住,沒有管理員,市民只能“望車興嘆”。永清街解放公園門外人流滾滾,此處的公共自行車站點則乾脆成為一個報刊雜貨攤。
江岸區城管中隊專門開設了“退卡辦公室”,狹小的辦公室被退卡市民擠滿,他們填寫的退卡原因大多是“使用不便、借不到車”。正在退卡的殷先生説,近兩年來公共自行車越來越少,想用用不上,“以前爭著租車,現在爭著退卡”。“好好的民生工程,4年多就癱瘓了,太浪費,太鬧心”。
而公共自行車啟動之初卻是另一番景象。2009年,武漢開始在全市密集建設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市民可在所有站點免費租用自行車,滿足“最後一公里”出行要求。首批2萬輛公共自行車一推出就被熱捧,每天一大早就被“一搶而空”。最高峰時,建有上千個站點,近10萬輛自行車,近100萬人辦理租車卡。
項目爛尾企業卻賺錢
武漢公共自行車項目採取“政府主導扶持,企業投資運營”的模式,這一項目曾引來眾多商家的爭搶,鑫飛達、中正通、龍騎天際等三家企業最終“脫穎而出”。其中,鑫飛達拿下除青山區外的所有主城區運營權,幾乎壟斷了武漢市場。
為此,武漢城管部門免費批給鑫飛達20多塊戶外大屏和全部站點廣告牌,折算投入約每年5000萬元,從2009年至今,共計2.5億元,此外還累計給予約5000萬元項目補貼。僅鑫飛達一家的項目,武漢市投入超過3億元。
[責任編輯: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