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京津唐及環渤海  > 正文

北京市將淘汰退出300家污染企業 不帶污染外遷

2014-05-20 10:1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今年4月發佈的北京PM2.5源解析報告顯示,在本地污染來源中,工業生産佔比18.1%,僅次於機動車和燃煤污染,仍然是北京市PM2.5的主要來源之一。北京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近日表示,今年北京市將淘汰或者退出300家污染企業,涵蓋鑄造、建材、化工、傢具製造等多個行業。對這些退出北京的企業,將通過調整退出獎勵以及環保技改項目資金獎勵的政策進行幫扶,鼓勵企業調整轉型和改造升級。

  ① 污染企業調整退出

  日前,北京市環保局表示,今年北京市計劃調整退出300家污染企業。通過引導企業使用清潔原料、燃料和生産工藝,採用先進的污染防治技術和設備,實施環保技術改造,淘汰污染工藝和設備等手段,實現全過程清潔生産。全市目前正在制訂調整退出資金獎勵、環保技改資金獎勵等措施,幫助企業降低治污成本。

  “企業調整退出,將主要通過拆除污染生産設備、對主要污染生産環節進行停産、變更工商營業執照、登出營業執照、遷出北京等方式,使企業不再具備落後産能生産的能力。”在全市污染企業調整退出工作座談會上,北京市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主任張伯旭表示,實現調整退出目標過程中,主要聚集散、亂、差的中小型工業生産企業聚集區將成為清理重點,這些區域的主要特點是不具備排污基礎設施,只能自然排放,對環境的污染破壞巨大。

  張伯旭介紹説,北京市已確定今年重點調整退出12個工業污染行業:磚瓦、石灰、石材、瀝青防水卷材、建築陶瓷、平板玻璃、鑄造、鍛造、電鍍、傢具、塗料、印染。

  據了解,2013年北京市調整退出工業污染企業288家,關停全部建築渣土燒結磚生産線,金隅順發水泥廠、平谷水泥廠實現停産,減少水泥産能150萬噸。數據顯示,通過産業結構調整和環保工程治理,2013年北京市工業二氧化硫、煙粉塵、氮氧化物分別比上年減少7000噸、4000噸和1.3萬噸。

  ② 京企外遷並非輸出污染

  隨著京津冀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北京與周邊多個省區市加強了産業對接。針對外界有關京企外遷是否會輸出污染的擔憂,張伯旭認為,可以打消這樣的顧慮。“所有北京市調整退出的污染企業,絕不能帶著污染遷到外地。”據介紹,這些企業將在産業升級、産品結構調整的基礎上與周邊城市進行合作和對接。目前,北京市工業企業已在河北固安、天津寶坻、內蒙古烏蘭察布等多個周邊城市展開了産業對接。

  位於豐台區的北京淩雲建材化工有限公司4月中旬宣佈將整體搬遷至河北邯鄲武安地區,目前搬遷工作已取得實質性進展,公司新生産線已落成並進入調試階段。據悉,這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後,第一個從北京整體搬遷的央企製造業項目。

  “武安地區是鋼鐵冶金行業的聚集地,由於該項目以二氧化碳作為原料,不僅不排放二氧化碳,每年還可吸收河北當地碳排放1.6萬噸。”北京市豐台區經信委主任吳神賦説。

  “在京津冀一體化大框架內,北京、河北排放污染物總量都在此次外遷過程中實現了減排,而非污染轉移。”北京市豐台區環保局表示。

  ③ 京津冀聯手減排

  對於社會關注的APEC會議期間北京是否會參照“奧運模式”,聯合多個部門及周邊省區市共同治理區域大氣污染,北京市環保局污染防治處處長王春林回應:“肯定會這麼做。屆時,部分企業將限産或停産,北京也會和周邊省區市聯動。”

  王春林表示,在APEC會議期間,北京將參照“奧運模式”,對部分污染企業實施暫時停産和限産。目前,京津冀及周邊省區市正在聯合製定APEC會議綜合方案,將列入具體的聯合控制工業企業污染排放的辦法,具體方案正在進一步研究制訂中。

  “原定於今年年內實現調整退出300家污染企業的目標,有望提前在今年10月底前實現。”張伯旭透露。

  為提前實現這一目標,北京市將定期公佈工業行業調整、生産工藝和設備退出指導目錄,對目錄範圍內的企業,相關部門不予審批擴大産能項目,不得提供新增授信支援,不再換發生産許可證、排污許可證、安全生産許可證等。對未按規定淘汰退出、被責令關閉的企業,限期辦理工商登出登記。此外還將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查處違法、違規、超標排放的污染企業,對整治無效的依法依規強制關停退出。本報記者 趙鵬飛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