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對於中國經濟的看法都比較悲觀,但日韓經驗顯示中國經濟前途光明。面對成本增加、工資提高,中國經濟唯一的出路就是技術進步。中國在技術進步方面有很好的基礎。我們的教育水準非常高,科研投入正在趕超發達國家。很多外國人對中國的改革開放抱有懷疑的態度,實際上市場化改革已經是勢不可擋。改革無非是破和立。在“破”的方面,最好的辦法還是以開放促改革;在“立”的方面,首先要立産權。總之,在未來十幾年,可能會有一個科技革命。中國一定能搭上這趟科技革命的列車,而且可能會坐在頭等車廂裏。
2015年4月24-26日,由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與學習型中國促進會聯合主辦的“學習型中國-第七屆企業資本論壇”舉行。下面為您奉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教授的發言。
中國處於轉型的時代,進入了新常態。新常態不僅僅是指增長速度的下降,更重要的是結構的變化。從2001年到2008年這段時間,中國的經濟增長是超高速的,是人類歷史上少有的。這樣一種超高速的經濟增長不可能長期持續。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如果我們的出口增長速度還超過世界平均水準,那就一定意味著有些國家的出口在萎縮。所以中國的出口增長速度能維持世界平均水準就已經非常不錯了。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
第二個轉變是,無論是製造業佔總就業的比重,還是製造業佔GDP的比重都在下降,而服務業的比重在上升。製造業的市場是全球的,需求來自外部,但是服務業不一樣,需求要靠我們自己創造,是內生的,所以增長就變得非常困難。
上述兩個轉變是中國經濟今天遇到困難的深層次原因。除此之外,當然還有一些短期的原因,比如過剩問題。前一階段上了很多項目,蓋了很多房子,到了今天都面臨過剩,處於痛苦的調整期。
一、日韓經驗顯示中國經濟前途光明
國際上的經濟學家對於中國經濟的看法都是比較悲觀的。比如薩默斯做過美國財政部長、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哈佛大學校長以及奧巴馬總統主要的經濟顧問。他認為整個世界進入了一個長期低速增長的時期,在十年之內中國的經濟增長會跌到3-4%。
我認為上述判斷過於悲觀。和中國大陸可比的是日本、韓國還有臺灣。我們今天所達到的經濟發展程度和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末、臺灣和韓國在上世紀80年代幾乎是一樣的。我們和他們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徵,比如高儲蓄、高投資、教育水準非常高、科研投入非常高。從他們的歷史來看中國大陸未來的走向是有意義的。這麼看的話,我們會有很大的信心。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的經濟增長速度超過7%,日本産品開始統治世界。有人可能説日本趕上了好時候,實際上70年代和現在差不多,面臨石油危機、債務危機,美國經濟也非常困難。在此期間日本經濟之所以能保持高速的增長,就是因為創新,過去的積累得到了爆發。韓國本來應該在上世紀90年代爆發,但是由於亞洲金融[1.50%]危機而推後了。今天韓國接近於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的水準。韓國能做到這點也是靠創新。比如韓國三星從上世紀70年代末就開始搞晶片,投入海量資金,如今統治了全世界。
未來世界還會保持高速增長,只不過要經歷十年左右的痛苦的調整期。就像上世紀70年代的危機之後有十年的調整期,到了90年代新經濟出現,美國進入十幾年高速增長。
二、中國在下一輪工業革命中處於有利位置
我們不知道下一輪工業革命會在哪出現,但是看到一些非常好的苗頭。比如中國實現了最長距離的量子通訊。一旦成功,它會是一個革命性的産品。另外一個革命性的産品是石墨烯。石墨錫導電性極其好,容量極其大,不僅會使電子行業會發生革命性的變化,也會使電池行業發生革命性的變化。現在電動車唯一的問題是電池太重,充電太慢,續航能力太低。如果石墨錫實現應用,這些問題都解決了,電動車就會主導未來。中國在這兩方面都是走在世界的前列,前途還是光明的。
現在都説成本增加,工資提高。其實工資的提高是正常的。如果工資水準不提高,那還叫什麼經濟增長?在提高工資的過程中,唯一的出路就是技術進步。
中國在技術進步和創新方面有很好的基礎。我們的教育水準非常高,每年有大量的大學生和研究生畢業。不要以為700萬大學生、幾十萬研究生沒有用,他們是有用的。只要有10%的人參與創新已經足夠了。另一方面,我們的資本存量極其多,M2現在達到130萬億。為了把紙面上的財富變成實際的財富,一是搞固定資産投資,這方面已經開始飽和了;二是投資到創新上面,投資到人才上面,這樣才能把我們過去積累的財富變成未來的有收入流的資産。在這方面,我覺得中國應該有信心。
中國科研投入正在趕超發達國家。科研投入佔GDP的比重在十二五初期只有1.7%,今年是十二五結束之年,達到2.2%,十三五估計超過2.5%,也就是發達國家的水準。到那個時候,我們的每人平均收入按照可比價格計算大概也只會是發達國家的四分之一左右,但是我們的科研投入已經達到發達國家的水準。這説明我們的科研投入是非常多的。有人會説很多科研投入都浪費掉了。這種現象的確存在,但美國的科研投入也有很大的浪費。很多科學家估計,在未來的五到十年間,中國有可能有人會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特別是物理方面極有可能獲獎,原因就是這些年科研投入增加了。此外,在科研投入裏面,企業投入已經超過了國家投入,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企業投入是市場導向的,是中國未來的希望。
三、市場化改革已經是勢不可擋
很多外國人對中國的改革開放抱有懷疑的態度。他們認為政治上限制很多,經濟改革難以推進。我認為市場化改革已經是勢不可擋。
改革無非是做兩件事,一件是破,一件是立。過去三十多年間,中國的改革歷程都是破的過程。破的阻力來自於三個方面。第一個是思想方面。很多官員還沒有轉變觀念,他們需要認識到,市場和社會其實可以做很多事情。過去老説一收就死、一放就亂。實際上放開後一點都不會亂。第二個是權力方面。如果權力都放給市場,很多官員可能沒事可做。第三個是既得利益方面。很多人在舊體制中有很大的利益,不想變革。好在我們有習近平總書記這樣一個有擔當、有責任、敢行動的領導,中國的改革有希望。這是在戰略層面上的分析。
具體到實施層面上,最好的辦法還是以開放促改革。在這方面有兩件事值得大家關注。一個是自貿區的擴容,一個是中國和美國正在談的雙邊投資保護協議。自貿區要做的是金融開放和服務業開放。投資保護協定在名義上是保護本國在對方國家投資的協定,但對中國而言是關於全面改革的一個協定。它要求我們開放市場,所有的企業都必須一律對待,包括民營企業,此外還有環境保護、勞工保護等方面的規定,每一條對中國都是革命性的。現在談判是比較順利的,估計明年年底之前一定會簽。這意味著我們到明年年底的時候,會有一個大的改革開放。
另一方面改革還要立,首先要立産權。我們對民營資本的保護遠遠不夠,對智慧財産權的保護遠遠不夠。比如根據現在的智慧財産權法,大學老師在實驗室裏做出的成果屬於學校,不能把智慧財産權轉移出去。實際上可以採取更靈活的做法,使得産學研真正結合。美國也有同樣的法律,但是有一些靈活度,老師的科研成果可以拿出去辦一個企業,但企業的收益要在學校和老師之間分配。我的母校威斯康星大學周圍産生了很多新興的生物醫藥公司,帶動了就業。
總結一下,在未來十幾年,可能會有一個科技革命,現在是科技革命的前夜。中國一定能搭上這趟科技革命的列車,而且可能會坐在頭等車廂裏。
[責任編輯: 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