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數千年前,雖然陸地黃沙漫道、山嶺險峻,海面波濤洶湧、風雲變幻,但駝隊響鈴,商船揚帆,人們並沒有被這些崇山峻嶺和溝溝坎坎所阻擋,陸海雙線絲綢之路連接起東西方經貿人文交流;數千年後,中國倡議並推動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正緊鑼密鼓地把中國發展優勢與全球合作願景結合起來。“一帶一路”將成為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大走廊,發展前景十分廣闊。但同時,必須認識到,它還要爬過新的坡、跨過新的坎。
首先是大國關係問題,涉及中美、中歐、中日關係,這些國家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都有傳統的利益合作,怎麼處理?其次,“一帶一路”沿線多數是發展中國家,在合作過程中怎麼打消它們的疑慮?此外,各國政治、社會、法律之間的差別也不小。不管是政府投資還是民間投資,如何處理好對當地環境影響,並與相關國家的制度、文化、風俗磨合?這都需要智慧,需要有很好的設計。
商務部研究院歐亞所研究員劉華芹説,“一帶一路”要順利地爬坡過坎,就要讓中小國家“搭車”,同時和大國一起,做強做大“共同利益”。
劉華芹:因為“一帶一路”主要涵蓋比較多是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當中間有一些地區性大國及國家,所以跟他們協調關係,我覺得我們的目標是比較明確,叫共商、共建共用,就是共同建設共同發展,我覺得在發展的點上,大家的利益是共同的,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都要通過共同的合作來謀自身的發展,這一點是一樣的。另外我們也提出要打造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從小國家來講,習主席去年訪問蒙古國的時候,提這個建議非常好,就是搭中國經濟這趟車,快車也好慢車也好,通過中國經濟發展分享,在中國發展中給它們帶來的紅利,另外對於發展水準比較低的,我們還要提供對外援助,我們也提出比如通過投資帶動它們的發展,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給各國代來利益。大國這方面謀求利益共同體,就是要求同存異,因為大國的利益是不一樣的,但是在發展的這個問題上,大家還是有很多共同需求的,那麼就在共同利益這一點應該做大做強,這樣能夠把這個關係處理好,就是拉緊經濟利益紐帶,在這個基礎上協調解決其他方面的問題。
劉華芹認為,建設“一帶一路”不僅僅是經濟的問題,還急需加強文化等方面的溝通,因此,各個層面都要發力,共同做好“增信釋疑”工作。
劉華琴:“一帶一路”非常強調人文合作,這是跟我們以前只推經濟合作不同的一點,就是加強人文交流,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間相互融合,這也是古絲綢之路給我們留下的世界遺産。大家首先要達成共識,要有共同的理念,通過共同的合作來謀求發展。第二步就是要進行對接,跟各國自己的發展戰略,自己的産業結構的調整尋找契合點。比如説我們跟哈薩克搞的産能框架協議就很具有這種色彩,它的發展和我們的發展是共通的,就是大家找到契合點,然後再深入的推進。在文化領域,人文交流這塊可做的更多了,不同民族之間,它都有自己文化寶貴的東西,經過相互交流能夠增進信任,消除一些以前不理解的地方,比如説我們在周邊國家存在一些威脅論。我們闡述中國的發展,實際上是機遇而不是威脅,通過各個層次的文化交流,不僅是政府層面,還包括民間層面,包括各個團體層面的,智庫之間的交流。
“一帶一路”首先就是處理大國關係,這些國家與“一帶一路”都有一定的共同利益,也難免會有衝突。怎樣審慎處理,避免誤解?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所長姜躍春分析認為:
姜躍春:比如説世界上這幾個大國,美國、日本、歐洲這些國家,總體來講它們都認為中國的發展對全世界經濟是一個機遇,但是也有種種的擔心,特別是美國、日本,它最近提出了一系列提法,比如説我們"一帶一路",我們的絲路基金,我們的亞投行,它們還是有所擔心,它們認為我們在改變現有的國際經濟秩序。我認為這是有很大的問題,這一點上來講,我們中國首先要明確我們這些主張,我們的目的在於什麼,顯然越來越多的國家知道中國這種基本考慮,但是從美國的來講,它還是有所顧慮的,它認為中國在未來隨著實力的不斷的增強,可能對美國、日本在國際經濟秩序當中的地位存在挑戰。這一點表現的非常明顯。
要想化解這些擔心和誤解,首先是兩國高層之間的交往,我覺得很重要。從過去我們提出來建立新型的大國關係,比如中美之間,兩國首腦的高層互動,實際上起到非常明顯的效果。除了高層互訪之外,實際上各個層面的交流和溝通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學界、官界、各個層面,包括普通民眾也因為這種交流,順應新的溝通,讓它們真的了解中國的主要出發點在哪,我覺得這也是非常好的辦法。當然人員之間的這種互動,實際上也是很重要的環節。
另外,“一帶一路”沿線多數是發展中國家、中小國家。儘管我們説,歡迎大家搭便車,搭快車。但這些中小國家可能會有疑慮:中國體量這麼大,跟中國合作,我會不會吃虧?打消這樣的顧慮,還需要做些什麼?姜躍春認為:
姜躍春:和小國的合作,他們的需求我們要首先考慮。因為它們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是發展的問題,發展它們缺錢,它們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好。我們還是要做實事,因為這些發展中國家對周邊的擔憂,不是一天兩天的,有很長時間的歷史,它們認為中國是大象、它們是小草,所以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通過幾個國家,或者是通過幾件實事,給他們確實帶來利益,讓他們真正感覺到中國是實實在在為了地區的發展。在這個方面,我們也有成功的例子,有一些太平洋國家,他們已經感覺到中國在誠心實意搞地區合作和發展。其他國家,隨著中國這種不斷的推進,我們不斷的做一些實事,可能這種效果會逐漸的體現出來。
一些國家之間的經濟差異很大,政治、社會、法律之間的差別也很大。在“一帶一路”,特別是在“一帶”裏,還涉及到政局、民族、宗教差異,又特別複雜。相關各方如何應對處理?
姜躍春:“一帶一路”的實施肯定是有相當多的困難,但是這也是要慢慢來,要在很短的時間內把這些問題都能解決,不太可能,還是要腳踏實地從易到難,逐漸來做,踏踏實實前行。
此外,一些項目在實施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好對當地環境的問題?姜躍春認為:
姜躍春:環境問題從宗旨來講,這些合作都是綠色的,肯定是把這些的觀念貫徹始終。在操作當中,尤其在開始階段,一定要把頭開好,一定要讓大家感覺到中國真正的出發點。中國的的確確是希望在目前這種世界經濟形勢比較低迷,下行趨勢非常明顯的情況下,希望把新興經濟體這些國家的經濟給激活。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説,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具有相當大的相容性,與他國發展戰略並行不悖,進而把相關國家融入共同發展的軌道,從而真正實現構建利益共同體。
新加坡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説,建設“一帶一路”,對內有助於中國産業結構調整升級;對外使中國得以全面發掘與新興市場國家間潛在的互惠互利機會,激發這些國家潛在的經濟發展動力。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