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5月份出口同比雖負轉正 出口是否回暖尚待觀察

2014-06-09 16:23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受惠于基數因素、穩外貿政策及外部需求回升,最新公佈的海關數據顯示5月份出口同比由負轉正。然而,企業層面並未樂觀,我國出口回升勢頭是否確立,還有待於觀察。

  5月份出口同比轉正

  以人民幣計價,5月份的進出口總值2.18萬億元人民幣,由前4個月的同比下降轉為增長1.5%。以美元計價,5月份進出口同比增長3%。

  其中,出口1.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4%,貿易順差同比大幅增長了70.3%。若以美元計算,出口同比增長了7%。

  “由於從去年4月份起國家打擊虛假貿易,因此5月份的基數基本剔除了虛假貿易成分,出口反彈符合預期。”美銀美林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5月份的出口先導指數較4月份小幅提升,預示未來2-3個月內,出口有望繼續好轉。”

  而在國家資訊中心首席經濟師範劍平看來,5月份的出口數值向好可能並非意味著出口好轉。“5月份的出口數值向好是‘數字遊戲’,主要是由於去年5月份的基數水分變少。”

  不可否認,我國的外貿形勢改善仍偏弱。5月份的PMI分項數據中,反映製造業外貿情況的新出口訂單指數和進口指數雖然比上月略有回升,但都位於臨界點下方。

  海關總署統計司副巡視員黃國華認為,我國外貿發展正逐漸從高速增長區間回落到中低速增長區間。從面臨的機遇來看,官方出臺的外貿穩增長措施、主要經濟體的復蘇回穩、人民幣匯率貶值以及外貿企業綜合競爭力的提升,成為四大有利因素。但與此同時,出口面臨著訂單東南移、生産要素成本提升、發達國家部分製造業回流及對外投資降溫等挑戰。“微刺激”提振出口

  為了支援外貿穩定增長,國務院出臺了穩外貿“國16條”,隨後各部委密集出臺扶持外貿的政策,海關總署日前便出臺了20條穩外貿措施。

  “此次出臺的政策措施概括為‘抓改革、減負擔、促升級、優環境’”。海關總署研究室副主任李魁文介紹,“具體措施包括深化上海自貿區監管服務制度創新、加快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全面推行通關作業無紙化改革、完善出口退稅政策、繼續推進簡政放權等,旨在為外貿企業營造良好的進出口環境,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業內人士將一系列“微刺激”的舉措比作針灸,並稱其對準了企業的“關鍵穴位”。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向記者坦言:“實事求是地説,近期出臺的一系列政策頗有含金量。這種含金量能否轉化為企業的信心,讓企業感到有賺頭、有盼頭,還需要一段時間磨合。”

  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判斷,近期“微刺激”政策力度有所加強,會對提振出口起到一定作用。

  另外,人民幣近幾個月以來的貶值,也對出口企業起到了一定的支撐,導致傳統勞動密集型産品出口逆勢增長。今年前5個月,紡織品、鞋類、塑膠製品、玩具等産品出口均呈現正增長。

  企業層面並未樂觀

  儘管5月份的出口顯示釋放出一些積極信號,但外貿企業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並未流露樂觀情緒。

  杜申工藝針織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琪告訴記者,雖然下半年曆來是旺季,但今年企業運營負擔較重,因此不宜過於樂觀。“由於虛擬經濟來錢快,身邊不少做實體經濟的企業主紛紛謀求轉行做網際網路或小貸公司,有些不想再做外貿生意了。”

  康拜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國建對長三角區域的外貿形勢也不太樂觀。“外貿企業今年的生存環境依然比較嚴峻。據我了解,長三角地區的外貿工廠有不少倒閉,尤其是小微企業的負擔確實較重。”

  中國進出口銀行上海分行公司業務處二處處長王滔在工作中常年同外貿企業打交道。王滔向記者表示:“儘管外需有所向好,外貿企業可能不缺訂單,但由於企業面臨著成本、融資等各方面壓力,有時候不得不放棄訂單。”

  中信保上海分公司副總經理陸棟對此建議,外貿企業融資難、收匯風險高、貿易摩擦多這三大問題,宜成為下一步政策支援的重點。

  從企業自身而言,中國製造在技術升級上似乎比人們想像更努力拼。由於工資成本上漲以及來自新興經濟體的競爭加劇,促使國內製造企業更多地依靠技術。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數據,2013年中國購買了36560台工業機器人,較2012年增加了近60%,中國已成為增長最快的機器人市場。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