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月3日電 題:“中國大媽”的三場“戰役”
中新社記者 董冠洋
2013年的國際投資舞臺上,“見縫插針”的“中國大媽”群體性崛起,以“追漲殺跌”之勢展開多場另類“戰役”。2014年,頂著套牢的風險,揣著富足的夢想,錢袋子“無處安放”的“大媽”們再次出發。
抄底“吸金”:無懼“被套牢”
2013年,金價一路跳水,全年下跌28%,創1981年來最大年度跌幅,為長達12年的牛市畫上句號。然而,這一年卻點燃了“中國大媽”對黃金的熱情——排隊銀行、擠爆賣場,僅是搶金風潮發端的上半年,中國消費黃金706.36噸,其中金條消費增長86.5%。
雖然年內金價持續走低,已有入市大媽被套牢,2014年元旦,北京菜百、工美大廈等多家賣場還是再現搶金潮,菜百在開門一小時內,黃金銷售額已破千萬元(人民幣,下同)。
“金價下跌絲毫沒有讓我打消念頭,反而更勾起了補倉的願望!”家住北京市海澱區的李紅玉從2013年4月第一輪“抄底吸金”入市,現在已是工商銀行提金的“老主顧”。雖然專家一再唱衰,她的回答或許道出了“大媽”們的執著:“保值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就是喜歡這種黃澄澄、沉甸甸的感覺!”
海外搶房:“出海”熱情高漲
2013年年中以來,“中國大媽”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延伸至房地産市場。中國內地知名房企綠地集團相關負責人向中新社記者透露,該公司當年6月在韓國濟州島開盤的地産項目受到“中國大媽”熱捧,“首期剛開放就幾乎預訂一空”。
“現在很多中國人在濟州島買房,這樣可以獲得韓國的永住權,而且那裏空氣好、景色好,還有免稅店,購物方便”,在韓國居住5年的中國留學生柳小薇告訴中新社記者,比起濟州島的投資性購房,中國人在房價高企的首爾置業多為自用,由於語言優勢、親屬赴韓定居等原因,其中朝鮮族“大媽”居多。
目前中國投資渠道較窄,在內地大城市買房受“限購”、“限貸”制約,而美歐、鄰國房地産市場的明顯復蘇,讓更多手有餘錢的“大媽”瞄準海外地産的升值潛力。此外,移民、教育、醫療等服務也是重要因素。地産諮詢服務公司世邦魏理仕2013年發佈的報告預計,中國個人投資者將有1.1萬億元投向海外房地産市場。
助推比特幣:“不甘落伍”的理財熱情
2013年,比特幣價格曾一路高歌猛進,單個比特幣市場價從不足100元飆至最高位時的近8000元。11月,“比特幣中國”的交易量超越世界其他兩大交易平臺,問鼎全球。據稱“中國大媽”也混入時髦炒家行列——據比特幣交易平臺“火幣網”統計,11月中旬,總交易額大於1000萬元的貴賓用戶中,有40%為女性。
雖然12月中國官方的一輪“冷卻”降下了比特幣的熱度,即便大媽成“主力炒家”的論斷確實誇張,但在市價猛漲之際,“中國大媽”對新興理財方式敢於“嘗鮮”,著實令人刮目相看。
“比特幣最火的那陣子,我還專門上網查資料,打電話問我女兒,但確實有點複雜,又碰上國家出政策,行情大起大落,還不能當錢用,最後就克制住了”,山西太原的郭冬梅女士告訴中新社記者,她正在關注沒有門檻、隨存隨取、年化收益率高的網際網路金融産品“餘額寶”,“理財就是要時時關注、時時學習”。
2014:大媽或再“傾巢出動”
存款利率跑不贏通脹,股市基金“跌跌不休”,理財産品不甚可靠,房産投資受調控,“中國大媽”的錢袋子實在“無處安放”。
就2014年“大媽”的投資空間,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分析,“投資機會無所不在,只要價格在發生變化,大家就有逐利空間”。他認為,官方致力推進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意味著社會資源的流動將更多以市場、價格為導向。
“中國每人平均儲蓄率高,又有養老等負擔不敢花錢,所以容易‘伺機而動’”,在郭田勇看來,中國現有投資渠道不甚暢通,股市、基金等發揮投資價值的空間不大,“所以海外市場有個風吹草動,‘大媽’還是容易傾巢而出”。(完)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