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大陸手機搶市場 臺灣品牌手機何去何從?

2013-09-25 08:53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今年剛公佈的全球手機市佔率排名的前10名,臺灣品牌HTC未列其中。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專論文章分析臺灣品牌手機的未來道路。文章指出,來自大陸企業的競爭壓力以及臺灣內部的空轉情況,給企業發展帶來不小影響,HTC是否可以度過難關,繼續在國際手機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為臺灣爭光,只能寄以無限的祝福。

  全文摘編如下:

  曾幾何時,與臺灣各大電信公司綁約的手機品牌,除了高端智慧型手機依然被HTC、蘋果、三星等大廠把持外,其他中低端智慧型手機及多功能手機,幾乎成了大陸廠牌的天下。最近一個異軍突起,以超低價位殺進中高端智慧手機紅海的大陸“小米機”,最讓人跌破眼鏡。

  無獨有偶,今年剛公佈的全球手機市佔率排名的前10名,除了三星、諾基亞、蘋果、LG等韓美品牌外,其他則幾乎全是大陸品牌天下。最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唯一的臺灣品牌HTC,已經被擠到10名之外。

  早年臺灣的手機研發能力遠遠領先大陸一大截。當年出現在大陸市場並領有執照的手機品牌,除了幾家外國品牌之外,臺灣品牌有大霸、英華達等。臺灣幾家手機ODM廠,也紛紛前進到大陸設研發中心及組裝工廠。各臺資研發中心,爭相從各名牌大學招聘應屆畢業生,作為研發種子人員。

  嚴格説起來,手機是個集電腦、通訊、軟體、硬體、機構、工業設計、美工、音響、視覺等技術于一身的精巧工業,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其計算與通訊功能強大,幾乎可以與一套最先進的桌上型電腦加螢幕相媲美。因此一個完整的研發中心,必須具備有各種專長的工程師、設計師、美工、音樂等數十名到數百名,還要經過至少兩年的培訓,才能成就有實際産出的設計人員。

  為了搶人才,各個手機大廠均卯足全力從名牌大學招聘畢業生。大陸的華為就是這個行業裏出手最狠的一家,起薪就是別家公司的兩倍,把各名牌大學畢業前5%的頂尖學子全給網羅去了,再給予密集而且相當吃重的培訓;每年淘汰的及吃不消而自動離職的,高達1/4。到了第3年,只有最優的一半被篩選出來續聘。為了留住這些精英不再外流,公司給他們加薪幅度,至少再翻一番。大陸幾家品牌手機大廠,搶人才不惜砸大錢,根據最近的新聞報道,華為給大學畢業生的起薪相當於台幣4萬多,嚴重威脅到相對薪資較低的臺灣手機公司。

  與大陸相較之下,臺灣的核心競爭力更是令人擔憂。先是各大學全額招收的學生素質良莠不齊,學生蹺課不用功時有所聞,畢業後依然身無任何專業。各大公司連22K起薪都給的不情不願,更不願意培養一陣子後,新人又跑到別家公司服務去了。

  大學除了欠缺提供符合職場需要的專業教育之外,品德養成教育更是付之闕如。臺灣員工過去最令人讚賞的就是吃苦耐勞、對公司忠誠。年輕的一代員工,不但像草莓一樣經不起高壓,更不會在乎什麼忠誠。

  他們被所謂的社運人士不斷洗腦,告訴他們勞工與僱主是屬於兩個對立的社會階層,員工絕對不能信任僱主。

  大批過去臺商、外商培植出來的的陸籍工程師及管理人員陸續進入各大手機公司如中興、ZTE、華為等本土品牌手機公司,供應大陸及海外市場,並深耕培植了開發4G手機的技術;他們不但主導4G通訊協議的開發與歐美分庭抗禮,軟硬體設計能力甚至已經超越臺灣一大截。而臺灣主導無線通訊的NCC,還在埋首處理政客要求的“反媒體壟斷法”,不知不覺讓對岸在下一代寬頻通訊網路技術發展上,遙遙領先臺灣。

  臺灣唯一一家自創品牌的宏達電(HTC),好不容易闖出名號,在國際市場打不過三星、蘋果,在大陸市場壓不住大陸本土品牌的百萬大軍,在臺灣這個小市場還不斷被自己人唱衰;內憂外患的結果,HTC國際化的路,走得特別辛苦。

  最近島內又鬧起政爭,藍綠陣營雙方殺紅了眼。綠營及其週邊團體,下定決心準備烽火連三月!而關乎臺灣未來10年經濟發展的核四電廠、服貿協議等法案,必然繼續躺在“立法院”直到腐爛發臭。藍綠惡鬥兩敗俱傷的結果,就是讓臺灣科技産業及服務業,坐困愁城,無法在大陸這個全世界第二大市場上,縱橫馳騁,眼睜睜看著其他業者,趁勢坐大。

  HTC是否可以度過難關,繼續在國際手機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為臺灣爭光,我們只能寄以無限的祝福。(作者為科技業經理人)

  (原題:臺灣品牌手機何去何從?)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